石圭

石圭

圭的祖型其實是源於原始時代的石斧。石斧是古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狩獵武器,對原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發生過非常大的作用。石器時代結束,金屬工具得以大量使用,人們仍以留戀和崇拜的心理來看待先祖的遺物。先祖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本來就是神靈,那么,先祖所遺留的石斧自然也具有神格而受到人們的敬仰。在神權政治的作用之下,石斧的形態便漸漸移向了專門的禮器造型一石圭。一般來說,大凡上半部較厚,底邊部位較薄,且差距較大的是斧。上下厚薄基本均勻,猶如一個玉制的長板條者,就是石圭。

基本內容

石圭圭的祖型其實是源於原始時代的石斧。石斧是古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狩獵武器,對原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發生過非常大的作用。石器時代結束,金屬工具得以大量使用,人們仍以留戀和崇拜的心理來看待先祖的遺物。先祖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本來就是神靈,那么,先祖所遺留的石斧自然也具有神格而受到人們的敬仰。在神權政治的作用之下,石斧的形態便漸漸移向了專門的禮器造型一一石圭。這就難怪我們在出土文物中,要分辨出哪一件是石圭、哪一件是石斧,有時候還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一般來說,大凡上半部較厚,底邊部位較薄,且差距較大的是斧。上下厚薄基本均勻,猶如一個玉制的長板條者,就是石圭。總而言之,圭是一種在古代一定的觀念形態作用下產生的特種禮器。

《說文》中稱的“剡上為圭”指的是上部尖銳下端平直的片狀玉器。圭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鏟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學界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許多玉鏟及方首長條形玉器都定名為圭。也叫做“珪”,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作扁平長條形,下端平直,上端作等邊三角形。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商代石圭最為盛行,直至周代玉圭興起才逐漸取代。今日所見石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戰國的東西。

其作用就是,上古重要的禮器,被廣泛用作"朝勤禮見"標明等級身份的瑞玉及祭祖盟誓的祭器器。

圭是古代帝玉、諸侯及高級官員們在官場上舉行各種典禮儀式時拿在手上的一種玉器,祭拜東方之神的祖品。根據《周禮》之規定,禮敬東方之神所用的圭必須以青玉琢成,非其他包玉可替代。

圭的名稱和品種可列出十數種之多,《周禮•考工記•玉人》就列出了以下的名目:鎮圭、桓圭、信圭、躬圭、大圭、裸圭、沈圭、圭璧、穀圭、圭璋等。

首先說鎮圭。鎮圭的長度規定為一尺二寸,這無異議。其所以名為鎮圭,取其安鎮天下、威震四方之意。故而鎮圭就不是長方玉版一塊,而是把上部削為尖首,像高山之形,比喻其為天下至尊,世間萬物皆俯首其腳下。鎮圭中間有一個圓洞,表示天子為政不偏不倚,方正於天下。《周禮》中稱之為“天子圭中必”。按周制的說法,公、侯、怕只手執命圭一塊,而天子除手執鎮圭而外,腰間還有一圭,長三尺,中間部位削薄,首為錐頭形。晉為紀紳之意,紀者插也,紳是帝玉腰間所佩的大帶。玉晉大奎說的是帝玉將大圭插在腰圍大帶之間。博借指的絲繩。五彩是五種色彩,用五彩絲繩在鎮圭上纏繞五道,這就叫作鍛借五彩五就。天子在重大的國事場合之下,腰插大圭,手扒掉借鎮圭,其風采自是與眾不同。使用掉借的目的,一是通過裝飾手段美化和突出其地位,二是在禮賓場合或祭典活動中防止發生玉圭碰撞、失落或損傷。古人對玉非常重視,用玉如此之慎也就不足為怪了。

桓圭規定長度九寸,用三色絲繩纏繞三道,由公執持。這在引文中說得非常明白。桓圭的器形仿佛宮室結構,上鋒四棱,上尖下直,喻示為棟樑之才,可匡輔玉室,住天子而治天下。故執桓圭者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乃上公之臣也。信圭和躬圭用絲繩也是三彩三道,和桓圭相同。不過,在形制上還有些許差別。信圭之形如人直立,躬圭之形如人弓曲。這表示為人臣者在國君面前要自示卑下謙恭之意。

所謂裸圭,即圭庫,是用圭作勺柄裝飾,是用,於舀酒禮神的工具之一。圭的表面有的素身,有的雕成原始圖案,甚至雕成獸面、人面,亦有的鐫留文字,並無一定的規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