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地星

,外包被表面被有厚的植物殘體殼,剝掉殼可見白色平滑的菌絲體層,少數標本的殘體殼已完全脫落。 柱形或微扁,表面平滑,有時具有細縱紋或皺紋(圖24-2);白色、棕色或淺褐色,少數標本的柄極短(短於1mm)而不明顯。 內包被向柄延伸腫大或呈圓盤狀(圖24-1、圖24-3),表面平滑,少數有縱紋,顏色淺於內包被,少數標本的囊托不明顯 。

幼小子實體 小型,大小為0.5~1.5(-3.0)cm,初埋生於地下。近球形、扁球形或廣卵形。頂部有乳突或延伸形成短喙 ,外包被表面被有厚的植物殘體殼,剝掉殼可見白色平滑的菌絲體層,少數標本的殘體殼已完全脫落。 成熟子實體小型至中型 ,多為中型,大小為1.3~4.5 cm。 外包被拱形,少數為淺囊狀,多數開裂至大於一半處,形成5~10(-12)瓣裂片,裂片狹 窄、漸尖,反卷、水平伸展或垂直,部分平伸的裂片先端可向內彎卷(圖24-6~圖24-8)。肉質層 薄,剛展開的子實體裡肉質 層為白色,其後呈沙土色、暗栗色至污褐色,多數不開裂,完整留存,僅沿裂瓣邊緣收縮,老標本的肉質層大部分脫落,使纖維 層裸露或僅部分殘留於纖維層上。纖維層 白色、淺灰色、淺棕黃色、肉色至暗沙土色,老標本的外包被往往只剩下纖維層,呈 污白色。菌絲體層 明顯具植物殘體殼(圖24-8),殼結構較疏鬆,其間可見白色菌絲體,易脫落,特別是外包被的基部,殼脫 落處可見菌絲體層表面較平滑,白色、沙土色、污棕黃色至污褐色。老標本上植物殘體殼往往全部脫落。 內包被體 球形、扁 球形、卵形或倒卵形、梨形,直徑為(0.3-)0.5~1.5(-2.0)cm,頂部闊圓錐形突起,基部具囊托和短柄(圖24-1~圖 24-3)。內包被沙土色、暗煙色、污棕黃色、菸草棕色至污褐色,新展開的子實體裡,內包被表面平滑,被有白色粉狀物,為晶 狀體;老標本的內包被表面無白色粉狀物,其上長有灰色或棕色的細茸毛或完全光滑。子實口緣 呈較狹的或寬的圓錐形,頂尖 或鈍,細或粗褶皺狀,褶多達20餘個,基部凹陷,四周有一環形的脊形成明顯的口緣環(圖24-4、圖24-5),顏色淺於內包被或 與內包被同色,子實口緣表面多數被有白色粉狀物,老標本上粉狀物消失,顯出光滑淺色的子實口緣。柄 短,常1~2 mm長, 柱形或微扁,表面平滑,有時具有細縱紋或皺紋(圖24-2);白色、棕色或淺褐色,少數標本的柄極短(短於1mm)而不明顯。 囊托 內包被向柄延伸腫大或呈圓盤狀(圖24-1、圖24-3),表面平滑,少數有縱紋,顏色淺於內包被,少數標本的囊托不明顯 。 擔孢子 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為(3.5-)4.5~6.0(-7.0)μm,棕色至暗棕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表面具微疣突,電鏡照 片顯示突起為短柱狀,高約0.5μm左右,先端鈍圓,有的明顯連生(圖版Ⅻ4)。孢絲不分枝,直徑2.0~8.0μm,棕色,壁 厚,顆粒狀突起較密。
矮小地星顯著的特徵是:子實體較小,外包被多為拱形,菌絲體層明顯具植物殘體殼,內包被體具短柄(1~2mm長)和囊托,囊托表面平滑,子實口緣圓錐形,多為細褶皺狀,擔孢子具微疣突,疣突頂端鈍圓。Stanek(1958)、Sunhede(1989)把G.nanum作為G.schmidelii的異名,而Dissing和Lange(1961)、Bottomley(1948)認為G.schmidelii是G.nanum的異名,他們對種的描述基本一致,所計測的相關數據見表6。矮小地星G.nanum因外包被多拱形,菌絲體層被有植物殘體殼,內包被體具柄和囊托,子實口緣褶皺狀且有明顯的子實口緣環而相近於篦齒地星G.pectinatum。正如Persoon(1809)描述中指出的:矮小地星的子實體大小僅為後者的一半左右,柄很短。然而,Sunhede(1989)也指出,該種(用其異名G.schmidelii)大的子實體很像子實體小而柄短的篦齒地星。作者認為兩個種還應從以下幾點加以區別:矮小地星的囊托少有像篦齒地星那樣的放射狀皺褶;常無內包被蓋;其擔孢子略小於後者,直徑為(3.5-)4.5~6.0(-7.0)μm[後者為(5.5-)6.0~8.0(-9.0)μm];在掃描電鏡下,矮小地星擔孢子的表面紋飾呈短柱狀突起,先端鈍圓(圖版Ⅻ4),而後者為明顯的長柱狀突起,高0.8~1.0μm,先端多平(圖版Ⅻ5)。該種與雅致地星G.elegans也較相近,但後者的內包被體完全無柄,無囊托,無明顯子實口緣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