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芒落草

短芒落草

基本信息科中文名:禾本科科拉丁名:Graln eae種中文名:短芒落草種拉丁名:Koelerialitwin 種別名:酈氏落草、芒落草形態特徵多年生禾草,密叢型,稈高30—60cm,花序下被絨毛;葉鞘多長於節間或稍短於節間,密被柔毛;葉青膜質,邊緣須狀,長1—2mm;葉片扁平,長3—6cm,寬2—4mm,兩面被短柔毛。

基本信息

短芒落草的墨線圖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lnlneae
種中文名:短芒落草
種拉丁名:KoelerialitwinowiiDomin
種別名:酈氏落草、芒落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禾草,密叢型,稈高30—60cm,花序下被絨毛;葉鞘多長於節間或稍短於節間,密被柔毛;葉青膜質,邊緣須狀,長1—2mm;葉片扁平,長3—6cm,寬2—4mm,兩面被短柔毛。圓錐花序穗狀,灰綠色或淡棕色,有光澤,長5—12cm;小穗長5—6mm,含2一3小花,小穗軸密被長柔毛;穎矩圓形至技計形,先端尖,邊緣寬膜質,第一穎具1脈,長4—4·5mm,第二穎長約5mm,具3脈;外稃披針形,具5脈;先端有短芒,長1.5—2mm,內稃較短於外稃。

生長習性

本種是橫斷山區高寒草甸的重要牧草之一,耐寒、耐旱能力較強。生於海拔2500*4600iii的亞高山草甸或灌叢草甸中。從100個樣方統計分析,其中86%集中分布於海拔3000—4000m的範圍內。這些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1.6℃≥10℃積溫在1000℃以下,無霜期僅20天左右。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且返青時間較一般禾本科牧草早,枯黃時間則較遲,青綠期較長。在四川省甘孜、阿壩州的天然草場上廣泛分布,常出現在以垂穗披鹼草(Elymusnutans)、羊茅(Festucaovina)、珠芽蓼(Polygonumvivparum)、委陵菜(Potentillasp.)等為建群種的禾草、雜類草草甸;或出現在以四川嵩草(Kobresiase-thcwanensis)為建群種的嵩草草甸,群落特徵表現為植物生長茂密,覆蓋度大,總蓋度可達60—95%,層次分化不明顯,高30—35cm,短芒落草作為重要伴生種常出現在以上群落中。短芒落草也生長於寬谷窪地灌叢雜類草沼澤草甸,它與垂穗鵝觀草(Roegnerianutans)、胎生早熟禾(Poabulbosavar.vi–vipara)、高山繡線菊(Spiraeaalpina)等灌木雜草混生。土壤多為亞高山草甸土,土層較深厚、濕潤。短芒落草在四川省巫溪縣紅池壩引種試驗觀察,3月18日返青,4月15日分櫱,30日開始拔節,6月15日抽穗,7月1日開花,8月15日種子成熟。年產鮮草24.5—30.0t/ha,乾鮮比為1:4。

飼用價值

短芒落草葉量豐富,柔軟,質優,適口性好,為各種牲畜所喜食。據四川省巫溪縣四年引種試驗中觀察,在參試的50種野生牧草中,只有短芒落草和素羊茅(Festucamodesta)長勢逐年旺盛,分櫱力越長越強,且返青比當地禾草早10天左右,枯黃時間則又晚10天左右。短芒落草在天然草場中,雖不是群落的建群種,但由於它草質柔軟,適口性好,密叢型,青綠期比較長,耐牧性能好,可作為建,46·立放牧型人工草場的優良草種利用。再從化學成分看,短芒落草的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無氮浸出物豐富,而灰分含量較低(表19—1)。它的蛋白質品質,從各種胺基酸含量看,屬中等水平(表19T2)。綜合評價:短芒花草應列為良等或良等以上的飼用植物。

栽培要點

短芒落草種子較小,要求整地認細。一般覆土1—2cm,抵深不易出苗,造成缺苗。單極每公頃播種量15kg,如與白三葉(Trifoliumrepens)混播,那也每公頃9—12kg,白三葉播量每公頃3.0—4.5kg。短芒落草的播種期,春、夏、秋都可播種。在四川巫溪地區以7月底8月初為宜,青藏高原最晚不能超過7月中旬。條播行距25一35cm,播種深度1一2cm,播後鎮壓。播種當年幼苗生長緩慢,注意清除雜草,並嚴禁牲畜採食和踐踏,以利幼苗生長,第二年可放牧利用。

地理分布

在我國分布於四川、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在國外,中亞地區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