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峽摩崖石刻

瞿塘峽摩崖石刻

瞿塘峽摩崖石刻:位於長江瞿塘峽南岸白岩山西側榜江處,有一片面積達千餘米的大青石,上下數十米,布滿了自宋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二幅。這些石刻均為陰刻,字型有楷、隸、草、篆等。內容涉及面很廣,既有對統治者的歌功頌德,也有對夔門勝景的讚美,更有抗日救國的豪邁宣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三峽工程建成後,它們將沉入江面以下。有著900多年歷史的長江三峽著名的古蹟瞿塘峽摩崖石刻精品———《皇中興聖德頌》將被整體切割,異地搬遷。東方網2002年1月21日訊息:1月20日,三峽景觀——瞿塘峽摩崖石刻開始實施切割搬遷。瞿塘峽摩崖石刻共12幅,布列於瞿塘峽南岸,東西長180米,石刻面積462.1平方米,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集中了宋、明、清等歷史時期的石刻藝術作品。

相關背景

瞿塘峽摩崖石刻瞿塘峽摩崖石刻
瞿塘南岸白岩山西側榜江處,有一片面積達千餘米的大青石,上下數十米,布滿了自宋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二幅。這些石刻均為陰刻,字型有楷、隸、草、篆等。內容涉及面很廣,既有對統治者的歌功頌德,也有對夔門勝景的讚美,更有抗日救國的豪邁宣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位於瞿塘峽鳳凰泉邊的《皇宋中興聖德頌》,該石刻高4.1米、寬7.2米,面積29.52平方米。刻於宋代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南宋著名書法家趙公碩書,趙不憂撰文,夔州郡守王伯庠上石。全文共948個字,字徑20厘米。內容是讚頌南宋高宗禪位於孝宗的美德。光緒《奉節縣誌》載:“字如碗大,舟行峽中,遠望可讀。壁陡通江,水急岸高,人不能及,舟不能泊”。後人為保護此石刻,曾在每一字上覆一大碗,敷上稀米石灰漿,遠望,崖壁如白色牆壁,故這一片又稱粉筆牆。若干年後,碗和灰漿脫落,字跡至今保存完好。此石刻已被收入《四川歷代碑刻選》。除此之外,還有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著名詩人沈慶的《瞿塘上峽詩》;有清張伯翔的“瞿塘”、劉心源的“夔門”。近代題刻有抗日愛國將領馮玉祥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國民黨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其中,國民黨八十八師參謀長李端浩的“巍哉夔門”,字徑4米╳2.34米,筆劃里可以躺進一個人。江中船上,目力好者,可一覽無餘。

搬遷

三峽工程建成後,它們將沉入江面以下。有著900多年歷史的長江三峽著名的古蹟瞿塘峽摩崖石刻精品———《皇中興聖德頌》將被整體切割,異地搬遷。

瞿塘峽摩崖石刻大“遷移”

2002年l月20日,三峽庫區大規模庫底清理拉開帷幕。其中,瞿塘峽摩崖石刻也需大“遷移”。根據每幅題刻的特點,瞿塘峽題刻將通過原地保護、翻模複製、切割搬遷等3種方法分別加以保護。據負責施工的西安古建工程公司技術負責人閻偉錢介紹,瞿塘峽題刻共有13塊,其中一塊已經嚴重風化,字跡模糊不清,基本喪失了文物的意義。其餘的12塊中,有4塊體積小、文物價值高的需要切割搬遷;剩下的8塊中.有的要原地封存保護,有的翻模複製,複製後的部分將在下游600米處重新安置。其中需要切割的有“瞿塘”、“夔門”、《瞿塘上峽》七律詩和《中興聖德頌》等4幅。除“瞿塘”和《瞿塘上峽》整體切割搬遷外,“夔門”要分成兩塊、《中興聖德頌》要分成8塊切害l],切割總面積達77平方米。剩餘的將利用矽膠翻模後,再按模樣由人工按l:1的比例原樣複製到下游600米處的另一處懸崖上。據了解,整個題刻的面積為519平方米,人工刻石達480平米,翻模79平方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