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毛細血管瘤

1. 1. 1.

毛細血管瘤多見於嬰兒時期,又名嬰兒型血管瘤。多發生於皮膚和皮下組織,頭頸部好發,發生率為新生兒的1%-2%。多數可自發消退。
【症狀和體徵】
1. 最多發生於生後3月內,隨後3月增長較快。多數1歲後病變靜止,可自發消退。按發生部位和範圍可分為表層、深層和綜合三類型。
2. 表層毛細血管瘤僅限於真皮層,位於眼瞼皮膚,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稍隆起,鮮紅色,表面有小凹陷,形同草莓,故名草莓痣(圖)。
3. 深層毛細血管瘤侵犯眼瞼深部和眶隔之後,眼瞼肥厚或扁平隆起,呈藍紫色,哭鬧時增大,嚴重者可至上瞼下垂,影響視覺發育(圖)。
4. 綜合型者同時具有前兩者臨床表現。


左上瞼和額部毛細血管瘤患兒外觀像:皮膚表面鮮紅色腫瘤組織,輕隆起,邊界尚清。
左皮下和深部毛細血管瘤患兒外觀像:左眼瞼高度隆起並外翻,皮下和結膜下可觸及質軟腫物,邊界不清。

【診斷】
1. 發生在嬰幼兒時期,具有典型的眶周或眼瞼皮膚的鮮紅色軟性腫物,且常伴頭頸、口腔或軀幹等部位的同類病變。只發生於眶內者表現為眼球突出,不易和其它兒童時期眼眶腫瘤區別。
2. 超聲檢查 B超顯示病變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內回聲多少不等,強弱不一,可壓縮。彩色多譜勒超聲檢查具有一定特異性,可發現腫瘤內瀰漫的點狀彩色血流,並可探及動脈頻譜。
3. CT檢查 病變可位於皮下、眼瞼和眶內,呈高密度,形狀不規則,瀰漫生長,邊界欠清,與眼球呈“鑄造征”。
4. MRI檢查 T1WI為中信號,T2WI為高信號,有時表現為信號混雜或斑駁狀。
【鑑別診斷】
1. 橫紋肌肉瘤 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眶內惡性腫瘤,腫瘤生長較快,眶周常可捫及質硬腫物,超聲檢查腫瘤內部有少量低弱回聲,彩色多譜勒超聲檢查可見腫瘤內粗大分支動脈血流。
2. 靜脈性血管瘤 青少年時期常見,發展緩慢,可急性出血。少數可見皮下紫黑色腫物,超聲檢查腫瘤呈多個低回聲腔,形狀不規則,MRI顯示瘤內液平面有助確診。
【治療】
1. 皮質激素 病變範圍較廣泛者,可口服強的松。為避免全身用藥的副作用,可瘤內注射皮質激素。眶深部注射最好在全麻下,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患兒哭鬧和瘤內出血導致眶壓升高。
2. 瘤內注射硬化劑 適用於皮下較小或表層腫瘤。
3. 放射治療。
4. 手術適應症包括:保守治療無效、腫瘤較大或眶深部腫瘤,需切除行病理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