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內針法

皮內針法,是將特製的圖釘型或麥粒型針具刺入皮內,固定留置一定時間,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簡介

又稱"埋針法"。它是將特製的圖釘型或麥粒型針具刺入皮內,固定留置一定時間,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皮內針法(intradermal needle therapy),是將特製的小型針具固定於腧穴部位的皮內作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方法,又稱“埋針法”。針刺人皮膚後,固定留置一定的時間,給腧穴以長時間的刺激,可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內針的針具有兩種。一種呈顆粒型,或稱麥粒型,一般長1厘米,針柄形似麥粒;一種呈撳釘型,或稱圖釘型,長約o.2—o.3厘米,針柄呈環形。前一種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而後一種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針刺部位多以不防礙正常的活動處腧穴為主,一般多選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

操作方法

(1)顆粒式皮內針
用鑷子夾住針柄,對準腧穴,沿皮下橫向刺人,針身可刺人0.5~0.8厘米,針柄留於皮外,然後用膠布順著針身進入 的方向貼上固定。
(2)撳釘式皮內針
用鑷子夾住針圈,對準腧穴,直刺撳人,然後用膠布固定。也可將針圈貼在小塊膠布上.手執膠布直壓撳入所刺穴位。
皮內針可根據病情決定其留針時間的長短,一般為3-5天,最長可達1周。若天氣炎熱,留針時間不宜過長,以1-2日為好,以防感染。在留針期間,可每隔4小時用手按壓埋針處1-2分鐘,以強加刺激,提高療效

適應範圍

皮內針法臨床多用於某些需要久留針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證,如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痹、膽絞痛、腰痛、痹證、神經衰弱、高血壓、哮喘、小兒遺尿、痛經、產後宮縮疼痛等。

注意事項

1. 關節附近不可埋針,因活動時會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時會活動,亦不宜埋針。
2. 埋針後,如患者感覺疼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應將針取出,改選穴位重埋。
3 .埋針期間,針處不可著水,避免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