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俑

百戲俑

“百戲俑”是出土於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的陶俑,9901陪葬坑位於秦陵東南部內外城間。所謂“百戲”,是指古代散樂雜技,包括扛鼎、吞刀、爬桿、角牴等,在1999年十餘件如真人般大小的百戲陶俑被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的東南角發現。

簡介

雜技舞樂百戲俑雜技舞樂百戲俑

1999年3月至4月,秦陵考古隊在秦陵東南側發現了一座面積近800平方米的陪葬坑。在已開挖的9平方米的坑道中,發現了11尊彩繪百戲俑,以及他們用以表演的、矛、陶盆等器物。

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的發掘首次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類制,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徵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角牴俑或漢代的百戲,因稱之為“百戲俑”。

2011年6月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秦陵博物院又啟動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築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相關知識

百戲是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秦漢時期稱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改稱為雜技。百戲源於夏商,始於春秋戰國,秦代形成,兩漢時期廣泛發展。西漢之前主要在宮廷表演,東漢在民間廣為流傳。百戲包括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的樂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僅把各諸侯國的鐘鼓搬到鹹陽宮中,還把善於歌舞、雜技的藝人當做戰利品集中於鹹陽,統稱“角牴俳優之戲”。

“百戲”作為一種娛樂表演形式,起源於原始社會,盛行於秦漢。就表演項目而言,扛鼎是最刺激的節目。所謂扛鼎,即舉鼎,比誰力氣大

特徵

百戲俑坑被不少專家稱為秦始皇的“娛樂雜技團”,百戲俑坑出土的陶俑,服飾多用紫色和紅色來表現,而膚色基本是用粉色來表現,這種色彩的表現和秦始皇陵所有陶俑表現方式比較一致。

單手上舉的陶俑,代表了秦代流行的"扛鼎"運動,即單手托鼎上舉。而這個運動在當時非常流行。

半蹲的陶俑,可能代表了那個時代流行的"角牴"運動;出土的車具,是當時表演用的"戲車";那些瘦弱的,是當時靠嘴吃飯的"排優"等等。

考古發現

百戲俑發掘現場百戲俑發掘現場

2012年6月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30餘件百戲俑出土,秦始皇的“娛樂雜技團”逐步呈現在世人眼前。自2011年6月啟動的百戲俑坑第二次考古發掘,在65平方米的區域內,初步發現體態各異的陶俑30餘件,不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作為秦始皇御用的“娛樂雜技團”,百戲俑坑中出土的陶俑,有體型碩大的壯漢,也有身材和今人相似的普通人,而每個俑的姿勢,尤其是手部和足部的姿勢,也不太相同,多數都是赤裸上身,但也有穿著上衣,並且紋飾精美的,這和他們代表著當時不同的娛樂技藝有關。

在百戲俑坑第三過洞裡,考古隊員正在清理一件胸肌碩大,顏色發黑的陶俑。這件陶俑就是之前通過媒體報導過的巨人陶俑,根據測量和推算,他的身高應該在兩米二以上,腳有32厘米長,折算下來穿鞋應該是54碼。這個俑是發掘出來的俑中最高的,應該和姚明一樣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