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塔村

百塔村

百塔村在河南開封市區南部,隴海鐵路南沿。由市區乘坐9路、29路去開封縣的公車至羊尾鋪鐵路立交橋南站下車,向東去開封縣,向西即百塔村。這是該村兩條東西向主街的一條,長約900米。村南北寬僅400米,開封市烈士陵園在村西南不遠處。

基本信息

村情簡介

百塔村在河南開封市區南部,隴海鐵路南沿。由市區乘坐9路、29路去開封縣的公車至羊尾鋪鐵路立交橋南站下車,向東去開封縣,向西即百塔村。這是該村兩條東西向主街的一條,長約900米。村南北寬僅400米,開封市烈士陵園在村西南不遠處。
百塔寺

村莊起源

這裡為什麼叫百塔村?據傳,此地原為北宋天清寺僧人墓地。僧人墓多建塔,百塔,喻其多也,故名。天清寺為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955年)所建,寺址在繁台處。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上詔重修天清寺,規模加大。據1984年繁塔大修時從地宮出土的繁塔塔銘記載得知,當時天清寺僧眾有400餘人,光講經律論僧就有50餘人,還設有三綱知事,各職人等,說明它確是一個大寺,與當時的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並稱為京都開封的四大名寺。今日百塔村位置在原天清寺東北,直線距離不算太遠,選擇此地作為僧人墓地,而僧人墓按例多建有塔。(當然不是每個僧人死後都可以建塔,只是有職位的和尚死後方能建塔)。據說最多的時候這裡的塔有百餘座,是名副其實的百塔村。20年前該村還有老人說他小時候村北還有塔,計算起來應該是清末民初時這裡尚有塔,可惜的是屢遭兵燹水患,現在連一座塔也沒有了。如果都還存在的話,真可與登封少林寺的“塔林”媲美了。
後周時此處即有看墳護塔僧人居住,顯德五年(958年)即建有天清寺下院。北宋時改下院為景德寺,(公元1004年宋真宗改元景德。4年後再改為大中祥符,估計此寺改景德寺當在1004~1007年),俗稱百塔寺。另有材料說,北宋時此地為相國寺之下院,相國寺僧人也埋葬和建塔於此,這很有可能。但又傳說《水滸傳》里的花和尚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就發生在景德寺門前,就似乎有些“演義”了。
明代時景德寺——百塔寺附近成村,初呼寺村,後稱百塔村至今。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77.65畝(其中:田63.04畝,地414.61畝),人均耕地2.16畝,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46畝;水面面積21畝;草地61.95畝;荒山荒地751畝,其他面積57.6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0戶通自來水有1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9.82%)。有5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0.18%、98.25%和80.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戶(分別占總數的61.4%和94.29%)。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2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21輛。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6萬元,占總收入的55.91%;畜牧業收入9.6萬元,占總收入的3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1頭,肉牛18頭,肉羊114頭);林業收入0.2萬元,占總收入的0.72%;第二、三產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8.96%。農民人均純收入8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8.8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馬鈴薯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優質玉米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7戶,共有鄉村人口221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221人,勞動力127人。該村全部為漢族22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1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8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2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旱排地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六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2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8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2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7.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665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 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女黨員1人。團員35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