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西圓尾蚜

百合西圓尾蚜,同翅目,蚜科,拉丁名Dysaphis tulipae (Boyer de Fons,分布在美國、加拿大、百慕達、荷蘭、英國、俄羅斯、德國、葡萄牙、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埃及、肯亞、辛巴威、印度、約旦。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病蟲害名稱 百合西圓尾蚜
學名:Dysaphis tulipae (Boyer de Fons.)
異名:Anuraphis tutipae(Bo. de Fons.)
Sappaphis tulipae(Bo. de Fons.)
科學分類 昆蟲綱同翅目蚜科
檢疫分類 外檢(進境三類)

分布地區

美國、加拿大、百慕達、荷蘭、英國、俄羅斯、德國、葡萄牙、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埃及、肯亞、辛巴威、印度、約旦

危害性狀

危害百合科、鳶尾科、天南星科和芭蕉科的許多種。為害鱗球莖和根莖。

生物特性

無翅孤雌蚜:活體白色,被蠟粉。體長1.7-2.3rnm。腹部後幾節背片有橫帶,前幾節背片有小斑。在頭部背面和腹部背片Ⅷ通常有中瘤存在,背片Ⅶ偶有,罕見前胸背板和腹部背片Ⅵ存在。緣瘤存在於前胸和腹部節Ⅰ-V。腹部背片Ⅱ或Ⅲ最長毛鈍,頂端稍加粗,長0.014-0.036mm;背片Ⅷ有毛4一6根,長達0.046-0.076mm。觸角6節,約為體長之半;觸角末節鞭部為基部2.4--4.1倍;節Ⅲ最長毛0.010-0.027mm,為該節基部直徑0.8-1.7倍。喙節Ⅳ+V為後足跗節Ⅱ1.0-1.4倍,有2一5根次生毛。跗節I毛序:3,3,2。腹管為體長0.08-0.10,為尾片1.5-2.0倍,中部稍加寬。尾片有毛4一6根。 有翅孤雌蚜:活體黃灰色,有時帶點粉紅面色,背面稍有蠟粉;頭部、胸部、觸角、腹管和背部的骨化斑黑色。腹部背片Ⅱ或Ⅲ最長毛鈍,長0.018-0.032mm;背片Ⅷ有毛4根,長達0.036-0-064mm。觸角約為體長0.7;觸角末節鞭部為基部3.2-3.7倍;節Ⅲ有24-55稍突出的次生感覺圈,節Ⅳ3-14個,節V缺;節Ⅱ最長毛鈍,長0.013-0.018mm,為該節基部直徑0.5-0.7。 全部為不全周期,未發現性蚜。當植物的嫩芽和葉子伸出地面以後,蚜蟲開始危害,但是地下莖和球莖是它們最喜歡的取食部位。偶爾有螞蟻造訪。該種是百合無症狀病毒LSV和鬱金香裂紋病毒TBV的傳播者。

傳染途徑

可隨風傳播,主要通過附著在寄主植株體上進行遠距離傳播。

防疫方法

對可攜帶該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產品及其他檢疫物實施嚴格的現場檢驗和實驗室檢測,特別注意相關的寄主植物材料。若發現該有害生物,及時進行除害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