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麴黴病

白麴黴病,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屬乾生性菌,能引起含水量低的糧食發熱霉變,陳糧易染病。

症狀

白麴黴病白麴黴病
受害花生或糧粒上菌落初為白色,後變乳黃色,菌落生長局限。

病原

Aspergillus candidus Link 稱白麴黴,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頭大小不一,直徑100一250um。初球形,後裂為幾個疏鬆的短柱。分生孢子梗長短不一,頂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雙層,在頂囊全部著生。分生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光滑,大小2.5—3,5um。最適生長溫度28℃,相對濕度72%一75%。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屬乾生性菌,能引起含水量低的糧食發熱霉變,陳糧易染病。

防治方法

(1)玉米等禾穀類作物入庫前,一定把水分降到13%以下。①北方玉米種子含水量高的地區和短時間難於晾乾的地區可採用站稈剝皮法。即把玉米果穗苞葉從頂部剝成兩瓣。剝皮適宜時間,一定要掌握在玉米乳熟末期,大多數玉米定漿後進行,經15天散水即可收穫。剝皮時間不可過早、過遲,成熟不一致的可分2—3次進行。②系棒搭架法。含水量不太高的玉米種子可採取收穫後系棒搭架法進行降水。方法是先剝掉棒子外部苞葉,留下3—4片葉兩個棒系在一起搭在木架上或樹上晾乾。(2)貯藏庫要求通風。(3)有條件的採用低溫貯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