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水下石銘

白鶴梁水下石銘

“白鶴梁”之所以得其名,是因為傳說唐時爾朱真人曾在此修煉,後來得道,乘白鶴而去。白鶴梁外型也酷似一條臥於滾滾江流上的大魚,因而當地人又叫它“石魚”。它平常年份一般浸沒於江水中,僅冬春枯水期水位最低時才能露出水面。所以石魚出水的機會較少,或三五年一見,或十餘年一見。由於民間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每逢石魚出水,人們奔走相告,觀者絡繹不絕。於是有人便把石魚出水的日期、尺度以及記述出水情景的詩文等等,留刻在石樑上面。

白鶴梁水下石銘 白鶴梁水下石銘 位於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石樑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石樑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誌者3尾。
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樑上的石魚石刻,不但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還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樑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白鶴樑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梁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峽工程建成後,白鶴梁將被淹沒,國家已於1993年立項,擬將其建為大型水下博物館。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 不需門票
交通提示
  • 1、公共運輸: 朝天門長途汽車站或江北長途汽車站乘重慶至涪陵的班車,每天實行滾動發車,車費約35元/人(不含保險費),70分鐘車程。抵達涪陵新車站後,乘坐公交10路或公交1路,每10分鐘一班,車費1.00元/人,車程15分鐘。 2、自駕車:渝涪高速公路80分鐘可達涪陵。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