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草木樨

白香草木樨

白香草木樨(拉丁學名:Melilotus albus Medic. ex Desr),別稱白花草木樨或白甜車軸草,是豆科草木樨屬兩年生草本植物。白香草木樨既是一種中草藥,也是一種家畜的優質飼料。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香草木樨

白香草木樨
白香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屬兩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壯發達,屬主根系,入土深60~200厘米,根瘤眾多;主根上部發育成肉質根,是越冬的重要器官,也是組成綠肥的重要部分。莖圓中空、直立高大,光滑或稍有毛,高1-4米;全草有香氣。葉具3小葉;小葉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花序長4-6厘米;花梗長1-1.5毫米;萼長約2毫米,萼齒三角形,先端銳尖,與萼筒等長;花長4-5毫米;旗瓣較翼瓣稍長,與龍骨瓣幾等長;子房無柄,披針形,含胚珠3-4。莢果卵球形,長3-3.5毫米,寬2-2.5毫米,灰棕色,無毛,先端稍鈍,具味,含種子1-2。種子褐黃色,腎形。托葉狹三角形,先端尖銳呈尾狀,基部寬,長可達8毫米。總狀花序腋生;萼鍾狀,有微柔毛;花冠白色,較萼長。花果期6-9月。

生長習性

白香草木樨喜溫涼半乾燥氣候條件,白香草木樨抗旱耐寒耐鹽鹼耐瘠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強,在苜宿難以生存的地方,仍能良好生長。最適宜溫潤氣候,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年平均氣溫6~8℃的地區生長最好。對土壤要求不嚴,從重粘土到瘠薄土及砂礫土都能適應,而以富含鈣質的土壤最為適應,但不能適應酸性土壤。

地理分布

原產亞洲西部,現在世界各地廣為栽培;中國東北、河北、陝西、甘肅、四川均有生長。

主要用途

飼用價值

白香草木樨是蛋白質脂肪、無氮浸出物等較高的飼草。也可作綠肥及護地作物。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能清熱利濕,消毒解腫,小兒驚風。果實能治風火牙痛。

栽培技術

白香草木樨白香草木樨
白香草木樨苗期生長緩慢,需深耕細耙,整地精細。磷、鉀同時施用對其增產有顯著作用。白香草木樨春夏秋均可播種。春播每年可收割兩次,畝產鮮草1500—2000公斤。單種,條播行距30—50厘米,播種量每畝1—1.5公斤;密行條播行距7.5—15厘米,播種量每畝2—2.5公斤。與玉米葵花高粱等寬行高大作物間種,可與作物同期播種,也可推後。這樣白花草木樨畝產鮮草1000—1500公斤,葵花畝產50—200公斤。套種,占地不大,不影響糧食生產,而且還能增產飼料,提高地力。複種,小麥等糧食作物收穫後,複種草木樨能獲得較高產量,並提高地力,使後作增產。因白花草木樨生長快、年限短,是一種良好的混播草種。與禾本科牧草混播,能相互促進,增強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