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蝶貝自然保護區

白蝶貝自然保護區

白蝶貝自然保護區,專門用來保護白蝶貝生長的自然區域。

白蝶貝介紹

白蝶貝,亦稱大珠母貝,屬珍珠貝科,英文名為Pearl oyster ,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現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貝殼呈蝶狀,左殼稍隆起,右殼較扁平,前耳稍突起,殼表面呈棕褐色,殼頂鱗片層緊密,殼後緣鱗片層游離狀較明顯。貝殼內面珍珠層較厚,呈銀白色,邊緣稍呈金黃色或黃褐色,鉸合部厚,貝殼內面中央稍後處有一明顯的閉殼肌痕。白蝶貝的最大殼長可達320毫米,體重約4.5公斤。最大年齡為12齡。白蝶貝多分布於澳大利亞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東南亞國家近岸,中國的海南島、西沙群島、雷州半島沿岸海域。喜棲息在珊瑚礁、貝殼、岩礁沙礫等底質的海區,以足絲營附著生活。棲息水深可達200米,以20~50米居多。棲息水溫的適溫範圍為15.5~30.3℃,水溫降至13℃時,基本停止活動。白蝶貝是世界上人工培育珍珠的最佳珠母貝,因它培育出的珍珠顆粒大、質優、色美、光澤迷人,貝殼也是工藝美術的高級原材料。國內外對白蝶貝的過渡捕撈以及環境的污染,造成了資源的劇減。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世界各國都採取積極的措施。

海南臨高白蝶貝自然保護區

氣候環境

境內高溫多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3~24℃,1月份平均氣溫16.9℃,7月份平均氣溫為28.3℃。年平均雨日為135.9天,降雨量為1417.8毫米。5~10月份為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5%。年平均強風有3.1次,年平均風速達3.5米/秒。因地處島西北部受颱風影響較小。

歷史沿革

1984年成立臨高白蝶貝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臨高縣人民政府制定了《關於白蝶貝資源保護管理的公告》。保護區管理機構規定每年3~9月為重點整治非法捕撈作業工作時間。2006年臨高縣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對保護區內非法捕撈活動進行專項整治,3~6月間,共查處非法捕撈白蝶貝案件30多起。白蝶貝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臨高縣沿海。

保護區存在問題

1.沒有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與人員
2008年海南省人大通過“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第29條明確建立儋州市、臨高縣白碟貝自然保護區,依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應設立保護區管理機構,行使保護區管理職責,而現由海洋與漁業局漁政處代管,造成管理法律行使套用主體不明確,管理職責不到位。由於沒有設立機構,人員只能從海洋與漁業局漁政抽調,造成管理人員責任不清,日常管理工作自然得不到保障。
2.保護區管理經費沒有保障
保護區成立以來,沒有財政專項保護經費,僅靠當地主管部門根據漁業法要求開展水產資源保護,從中列支部分經費用於執法活動,而行使日常管理的漁政處為自籌自支的事業單位,主要靠漁業執法過程中對漁業違法行為進行罰款來維持開支,如此的經費來源渠道,如何能夠保障他們行使保護區管理職責,就簡單的日常巡查、管護經費得不到保證,更談不上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宣傳教育,提高民眾保護意識,制定管理目標與發展規劃,也談不上開展資源監測。
3.保護區資源分布情況不清
儋州市、臨高縣白碟貝自然保護區是在80年代初期,經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從保護海南白蝶貝珍惜物種的角度設立的水產資源保護區,面積較大,範圍較廣。自成立以來,沒有開展全面的資源調查,從最近幾年開展局部海區調查結果來看,白碟貝已經非常難採到,在執法過程中,僅查出12隻漁船的非常捕撈作業,且罰沒的白蝶貝個體小(5厘米),數量少(5個),由此看來,是資源遭受到嚴重破壞,還是其它原因。對保護區管理部門而言,白碟貝資源分布如何,資源量如何,情況不清,開展保護管理就談不上。
4.缺乏管理目標和規劃計畫
儋州市、臨高縣白碟貝自然保護區是由漁業資源保護區類轉變成自然保護區類,依照漁業法要求,規定終年禁漁;無特許漁業許可證船隻,不得進入保護區生產,而劃定保護區範圍界線為25米等深線以淺內水域,因此,嚴格意義上講邊界地形變化而變,再者未嚴格按照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規進行功能區劃出三區(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進行分級管理。保護對象為白碟貝,然而,作為自然保護區,保護除白碟貝外,還包括其生態系統,其棲息環境等。保護區設立以來,由於法規規定和管理部門認識上不清晰,沒有針對保護區制定相關的管理目標、沒有進行保護區功能規劃,管理計畫,使保護區管理工作僅僅停留在對漁業資源管理階段,也只是體現其作為自然保護區管理要求中的小部分職能。

改進建議

1.要依據法律規定,規範保護區管理
儋州市、臨高縣白碟貝自然保護區既然是海南省人大通過“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規定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其主管理部門要認真落實,要認真研究,儘快編制方案,向海南省政府申請批准成立保護區管理機構,人員編制,落實管理經費,使保護區管理走向正軌。
2.開展科學調查,編制功能區劃
儋州市、臨高縣白碟貝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源不清楚,特別是儋州市白碟貝自然保護區內沿岸為洋浦保稅區,有海南省重點工業、港口,如沒有科學調查,對保護區開展功能規劃,按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未進行功能區劃的自然保護區按照核心區進行管理,勢必嚴重影響洋浦保稅區建設樞紐港口的發展,影響到海南省經濟的發展,應充分認識到本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主管部門應儘快向省政府反映情況,爭取申請專項經費,開展保護區資源本底調查研究,查清所劃定範圍內白碟貝資源的分布情況,開展保護區規劃編制工作,對有白碟貝資源分布區域劃定核心區,開展嚴格保護,如資源已遭受嚴重破壞,要結合海南省西部工業發展布局,合理規劃,如確無保護區價值,可以通過科學論證,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重新劃定保護區範圍,使值得保護的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又能促進西部沿岸開發和經濟的發展,達到發展區域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資源保護協調。
3.實施資源修復保護工程
白碟貝作為世界上稀有的優質珍珠貝,對我省海洋珍珠養殖產業有重要意義,今年來,我省科研部門加強對白碟貝育苗技術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省科技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應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白碟貝種苗培育,在保護區劃定的核心區開展白碟貝資源修復保護工程。

廣東雷州白蝶貝自然保護區

基本概況
雷州白蝶貝自然保護區雷州白蝶貝自然保護區
該區是198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位於雷州半島西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1´~109°48´,北緯20°32´~20°44´,面積為46864.67公頃。面積47333公頃,其保護對象為白蝶貝、江珧、蚶類、長竹蟶、棒錐螺等及其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環境

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海水終年溫暖不凍。年均溫在23℃以上,最冷月均溫超過15℃,極端最低溫一般大於4℃,全年無霜。0℃左右低溫僅見於個別年份。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由東向西漸減。降水集中夏、秋兩季,多暴雨。12月~翌年3月的降水量不及年總量的10%,且年變率大。一般10年有6年春旱。海陸風明顯,主導風向為偏東風,年均風速3.5~4米/秒。夏秋間多颱風暴雨。
保護區的海底資源豐富,水質清新,透明度高,比重穩定,水交換量大,風浪小,餌料豐富,特別是北和鎮徐黃、劉張一帶近岸海區,在約20海浬長的海底地質多為沙礫、岩礁構成,水深適中,為許多珍稀貝類及經濟貝類等海洋資源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長繁殖環境。

動植物資源

是中國大陸沿海保護最完好、生態類型最為豐富的熱帶典型生態系統之一。是中國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的近岸典型,其核心區至今基本處於原始狀態。
保護區已記錄的559種大型水生動物種類中,有儒艮和中華白海豚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珠母貝、白氏文昌魚、綠海龜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共有30種水生動物受到國家法律或國際公約保護,還有列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的極危、瀕危、易危物種名錄40種,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熱帶近海珍稀水生動物的避難所。

歷史沿革

1983年廣東省最早設立的海洋與漁業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成立了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2006年設立雷州珍稀水生動物省級自然保護區,並申報國家級保護區;
2007年審核並通過為雷州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級自然保護區;

管理機構

管理處為省海洋與漁業局直屬事業單位,其站址設立在保護區核心區即北和鎮劉張村海邊附近,其宗旨及業務範圍是:保護白蝶貝,維護生態平衡,按照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組織開展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