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蛾蠟蟬

白蛾蠟蟬

白蛾蠟蟬同翅目,蛾蠟蟬科。別名白雞、白翅蠟蟬、紫絡蛾蠟蟬。白蛾蠟蟬具多食性,主要為害龍眼、芒果、黃皮、葡萄、荔枝、柑桔、木鳳梨、番石榴、人面果、人心果、無花果、扁桃等果樹和庭院花卉。夏秋兩季陰雨天多,降雨量較大時,害蟲發生較嚴重。

基本信息

簡介

蛾蠟蟬,拉丁學名:Lawana imitata Melichar。同翅目,蛾蠟蟬科。別名白雞、白翅蠟蟬、紫絡蛾蠟蟬。
白蛾蠟蟬具多食性,主要為害龍眼、芒果、黃皮、葡萄、荔枝、柑桔、木鳳梨、番石榴、人面果、人心果、無花果、扁桃等果樹和庭院花卉。成蟲、若蟲群集在較蔭蔽的枝幹、嫩梢、花穗、果梗上刺吸汁液,所排出的蜜露易誘發煤
白蛾蠟蟬白蛾蠟蟬
煙病,致使樹勢衰弱,受害嚴重時造成落果或品質變劣。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區。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從頭部到翅端19-25毫米,白色或淡綠色,體被白色蠟粉。頭頂呈錐形突出。頰區具脊。複眼褐色。觸角著生於複眼下方。前胸向頭部呈弧形凸出,中胸背板發達,背面有3條細的脊狀隆起。前翅近三角形,項角近直角,臀角向後呈銳角,外緣平直,後緣近基部略彎曲。徑脈和臀脈中段黃色,臀脈基部蠟粉比較多,集中成小白點。後翅白色或淡綠色,半透明。引 卵:長橢圓形,長徑0.6毫米,橫徑0.35毫米,淡黃白色,表面有細網紋,卵粒聚集排列成縱列長條塊。
若蟲:體軀長橢圓形,略扁平,披白色棉絮狀蠟質物;翅芽向體後側平伸,末端平截;腹端有成束粗長蠟絲。

生活習性

白蛾蠟蟬在廣西南寧、桂西南地區和福建南部一年發生2代;主要以成蟲在寄主茂密的枝葉間越冬。第1代孵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若蟲盛發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成蟲盛發期5-6月。第2代孵化盛期於7-8月;若蟲盛發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9-10月陸續出現成蟲,9月中、下旬為第2代成蟲羽化盛期,至11月所有若蟲幾乎發育為成蟲;然後隨著氣溫下降成蟲轉移到寄主茂密枝葉間越冬。翌年2-3月天氣轉暖後,越冬成蟲恢復活動,取食、交尾、產卵。
成蟲善跳能飛,但只作短距離飛行。卵產在枝條、葉柄皮層中,卵粒縱列成長條塊,每塊有卵幾十粒至400多粒;產卵處稍微隆起,表面呈枯褐色。若蟲有群集性,初孵若蟲常群集在附近的葉背和枝條。隨著蟲齡增大,蟲體上的白色蠟絮加厚,且略有三五成群分散活動;若蟲善跳,受驚動時便迅速彈跳逃逸。
成蟲和若蟲都吸食奇主枝葉液汁,尤其是嫩技、嫩葉的液汁,使嫩梢生長不良,葉片萎縮彎扭。幼果期被害則造成落果。若蟲活潑善跳,取食時多靜伏於新梢、嫩技,在每次脫皮前移至葉背,脫皮後返回嫩枝上取食。若蟲體上蠟絲束可伸張,有時猶如孔雀開屏。成蟲棲息時,在樹枝上往往排列成整齊的“-”字形。夏秋兩季陰雨天多,降雨量較大時,害蟲發生較嚴重。

主要天敵

天敵有20餘種,其中:胡蜂科7種、螺贏科6種、繭蜂科1種、瓢蟲科5種、獵錯科2種、螳螂科和草嶺科各1種。以胡蜂科天敵占優勢,尤其以胡蜂科的墨胸胡蜂黑盾胡蜂、大金箍胡蜂等較多,對控制白蛾蠟蟬的大發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若蟲常見天敵有草蛉、螯蜂、綠僵菌等。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結合果樹地整形修剪,剪除無效枝、過密的枝葉和著卵枝梗,適當修剪被害枝,以減少引蟲的產卵和為害。
(2)藥劑防治:對越冬成蟲、各代成蟲羽化盛期和若蟲盛孵期,及時挑治1-2次。有效的藥劑品種有:80%敵敵畏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加0.2%洗衣粉,或15%8817乳油2000-2500倍液,或52.25%農地樂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500-3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或30%雙神乳油1000-2000倍液。
(3)人工防治:在若蟲期,可用竹掃帚把若蟲掃落,進行捕殺或放雞啄食。
(4)生物防治:注意保護利用果園原有的天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