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根腫病

病原菌的發育溫度為9—30℃,最適溫度為20~24℃。 氣溫和地溫在18~25℃時,最適合發病。 在發病田栽培白菜時,應選擇至少5~6年未栽培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

症狀

主根或側根上形成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的腫瘤,初期瘤面光滑,後期龜裂、粗糙,也易感染其它病菌而腐爛,主根生長慢。

病原

該病菌在土壤中長期生存,經土壤傳染白菜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調製種子時,帶菌土粒附在種子上,可以導致種子傳染。病原菌的發育溫度為9—30℃,最適溫度為20~24℃。孢子萌發芽管和病害進展的適溫為18~25℃。土壤呈酸性有利於病菌繁殖,PH值7.2以上的鹼性土壤則難以繁殖。

發生規律

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隨病根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從幼根或傷口侵入寄主,借雨水,灌溉水和農具等傳播。乾旱年發病少。酸性土壤發病重,連年種植十字花科的地塊和病田下水頭的地塊及施有未腐熟病殘體廄肥的地塊病重。

防治措施

(1)與非十字花科蔬菜實行5年以上的輪作。種子選用抗病品種,並用種子重量0.3% 的40% 拌種雙粉劑加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清除病株攜出田外燒毀或深埋。
(3)施用石灰改變土壤酸鹼度,一般畝施石灰粉75-100公斤,或發病初期用 15%石灰乳灌根,每株0.3-0.5升。並在苗期及時噴施新高脂膜防止病菌感染,使幼苗茁壯成長。
(4)發病初期用96%“天達惡霉靈”粉劑3000倍液+ “天達2116” 10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株0.4-0.5升,或每畝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500倍懸浮液2-3升拌土40-50公斤開溝施於壟內。
(5)加強管理:在白菜生長期適時澆水追肥,中耕除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並及時噴施壯莖靈可使植株桿莖粗壯、葉片肥厚、葉色鮮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濃。同時可提升抗病害能力,減少農藥化肥用量,降低殘毒。
(6)常發生於酸性土壤、地下水位高的地塊和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地。氣溫和地溫在18~25℃時,最適合發病。因此,8-9月播種或定植的白菜受害最為嚴重。春播白菜的生長後期為病害發生期,因此為害不大。 在發病田栽培白菜時,應選擇至少5~6年未栽培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播種期應儘可能延遲,苗床和種植地塊要消毒。加強田問排水,高畦栽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