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飛虱

白背飛虱

白背飛虱是飛虱科、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昆蟲的 1種。分布很廣,在中國南起海南島北至黑龍江均有發生。東北地區一年發生3代,福建、廣西 6~8代。不耐低溫,在中部與北部地帶不能過冬。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等省(區)以卵在雜草內越冬。

基本信息

簡介

白背飛虱白背飛虱

[中文名] 白背飛虱

[學名]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 目 ]同翅目

[ 科 ]飛虱科

[寄主]水稻麥類玉米高粱

分布

全國所有稻區均有發生;前蘇聯(庫頁島),朝鮮,日本,太平洋島嶼,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

形態特徵

長翅型體長3.8-4.6毫米;短翅型體長2.7-3.5毫米。雄蟲大部分黑褐色,雌蟲大部分灰黃褐色。頭頂除端部兩側脊間、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中域黃白色。前胸背板在複眼後方有1個暗褐色斑;中胸背板側區黑褐色,雌蟲的略淺。頭頂端部兩側脊間和面部雄蟲為黑褐色,雌蟲為灰褐色。胸部腹面及腹部雄蟲為黑褐色,雌蟲為黃褐色,僅腹背有黑褐色斑。前翅淡黃褐色,透明,有的翅端近背緣具暗褐色暈,翅斑黑褐色。短翅型體色如長翅型,雄蟲前翅伸達腹部末端或稍超過。頭頂長方形,中長為基寬的1.3倍;額長為最寬處寬的2.5倍,側緣直,向端部漸寬,以近端部1/3處為最寬。觸角圓筒形,第一節長大於寬,第二節約為第一節長的2倍。前胸背板寬於頭部,短於頭頂中長,側脊不伸達後緣。後足脛距薄,後緣具齒。卵長0.7毫米,新月形,前期乳白色,後期淡黃色。5齡若蟲體長2.9毫米,灰黑與乳白鑲嵌,胸背具不規則的暗褐色斑紋,邊緣界線清晰,腹背第三、四節各具1對乳白色“△”形大斑,第六節背板中部有1條淺色橫帶。體形近橄欖形,尖尾較尖。

為害特點

以成蟲和若蟲群棲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稻葉葉尖褪綠變黃,嚴重時全株枯死,穗期受害還可造成抽穗困難,枯孕穗或穗變褐色;秕谷多等為害狀。

特徵描述

成蟲 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長翅型成蟲體長4~5毫米,灰黃色,頭頂較狹,突出在複眼前方,顏面部有3條凸起縱脊,脊色淡,溝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長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藍白色斑,雌蟲的兩側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蟲則為黑色,並在前端相連,翅半透明,兩翅會合線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蟲體長約4毫米,灰黃色至淡黃色、翅短,僅及腹部的—半。 ü 卵 尖辣椒形,細瘦,微彎曲,長約0.8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後變淡黃色,並出現2個紅色眼點。卵產於葉鞘叫中肋等處組織中,卵粒單行排列成塊,卵帽不外露。 若蟲近梭形長約2.7毫米,初孵時乳白色,有灰斑,後呈淡黃色,體背有灰褐色或灰青色斑紋。

發生規律

我國南方有冬秧或冬季再生稻和落粒自生苗能存活的地區才能越冬,各地每年遷入的初發蟲源比褐飛虱早,持續時間長,且峰次多。年發生世代因地而異,吉林每年發生2代,遼寧3代,江蘇、河南3-4代,湖南、四川6代,貴州6-8代,廣西6-9代。在25℃下完成一世代約26天。發生區分別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害分櫱至圓稈拔節期的早、中稻,在南嶺以南的晚稻區9月中、下旬受害亦重,常年為害較重韻稻區有西南、南嶺、閩北、漢水流域、淮河流域及以北稻區。

白背飛虱白背飛虱

白背稻虱亦屬長距離遷飛性害蟲,我國廣大稻區初次蟲源由南方

熱帶稻區隨氣流逐代逐區遷入,其遷入時間一般早於褐飛虱,一年發生1~1l代不等。白背稻虱在稻株上的活動位置比褐飛虱和灰飛虱都高。成蟲具趨光性,趨嫩性,生長嫩綠稻田,易誘成蟲產卵為害;卵多產於水稻葉鞘肥厚部分組織中,也有產於葉片基部中脈內和莖稈中,有5—28粒,多為5~6粒。長翅雌蟲可產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長翅型產卵量約多20%。若蟲一般都生活在稻叢下部,位置比褐飛虱高。3齡以前食量小,為害性不大,4~5齡若蟲食量大,為害重。白背稻虱的溫度適宜範圍較大,在30℃高溫或15℃低溫下都能正常生長發育,而對濕度要求較高,以相對濕度80—90%為適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乾旱的年份,易導致大發生。在水稻各個生育期,成、若蟲均能取食,但以分櫱盛期、孕穗、抽穗期最為適宜,此時增殖快,受害重。

危害特點

成蟲產卵在葉鞘中脈兩側及葉片中脈組織內,每卵條粒數2-31粒,平均7.3粒。若蟲群棲於基部葉鞘上為害,受害部先出現黃白斑,後變黑褐色,葉片由黃色變棕紅色,重者枯死,田中出現黃塘。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創造不利於白背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2) 生物防治:白背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對白背虱的發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護利用好天敵,對控制白背飛虱的發生為害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3)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生情況,採取重點防治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的防治對策,如果成蟲遷入量特別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區,採取防治遷入峰成蟲和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相結合的對策。

地理分布

白背飛虱耐寒力較褐飛虱強,越冬地區範圍稍廣,海南島南部和雲南最南部地區為終年繁殖區,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北緯26℃左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