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梵天神

白梵天神

大梵天,梵名Brahma^ 。 )、梵輔天(梵Brahma )與大梵天(梵Maha^

白梵天神白梵天神
白梵天神的藏文名字叫“昌巴”(tshangs?pa)。他生有四個頭兩隻手,這一點同印度的白梵天是相同的。可是,西藏大神殿中白梵天神經常是長著普通人的樣子,即一頭兩手,身色為白色,所以,西藏民間經常稱他為白梵天神。西藏人有時也把這位神靈叫作帝釋天。
在《格薩爾》史詩中,這位白焚天神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這一點在整個史詩的開頭部分,即有關格薩爾誕生的情節中就表現出來了。從這個情節可以看出古代的藏族人是非常崇拜白梵天神的,可以說他是吉祥而又善良的神靈。
大梵天,梵名Brahma^ 。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淨、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 S/IVA)、毗濕奴(梵Vis!n!u )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與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
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之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發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大智度論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日經疏卷五、中論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記卷四]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生主。傳說梵天是從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來的,或者是從毗濕奴肚臍里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然後他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梵天居住在迷盧山,他創造的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來是婆羅門教至尊的主神,但在佛教盛行時期卻曾與吠陀主神因陀羅(帝釋天)一起屈尊為佛陀的脅侍,而在印度教盛行時期梵天也經常降格為毗濕奴或濕婆的附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