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育

白春育

白春育,著名的體育史學家、教育家。 青年時代曾是我國著名的田徑及多項球類的優秀運動員,蒙古族。 上世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曾多次打破鉛球、鐵餅和標槍等項目的全國紀錄,曾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體育文史資料編審委員會副主任,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醫學教育政府特殊津貼。

生平簡介

白春育教授白春育教授
白春育(1914 —— 2005)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中國著名體育史學家、教育家
大 連 醫 科 大 學 資 深 教 授
 
白春育於1914年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蒙古族。
在1932和1934年,白春育曾兩次代表北平市(現北京市)參加了第16屆和第18屆華北運動會。在田徑比賽中,他以優異的成績打破了男子鉛球項目全國紀錄及鐵餅、標槍的全國紀錄,因此獲得了田徑項目男子個人總分第一名。在這段時期,白春育還曾多次入選北平市(現北京市)男子排球隊並擔任主力隊員。在上述兩屆華北運動會上,白春育為北平市(現北京市)奪得男子排球冠軍立下汗馬功勞。

打破紀錄

白春育於1934年在第18屆華北運動會上所創造的12磅鉛球全國紀錄,成績是14.292米。這項紀錄保持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直無人突破。

曾任教學校

1938年,白春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體育大學
1939年任北京國立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體育系講師、副教授。
1945年任國立國術體育師範專科學校(校址設在重慶北碚)教授。
1948年任國民政府武漢軍官學校體育系教授兼運動技術部主任。
1950年任大連醫學院體育教授兼體育教研室主任;
當選為大連醫學院院務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

曾任社會職務

1953年當選為中國田徑協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1953年始至文革之前,在多屆全國、東北大區及遼寧省田徑運動大會,擔任競賽委員會主席、副總裁判長、田賽部裁判長等職務。
1954——1980年(文革期間除外),白春育教授在大連醫學院創立並主持開設運動醫學課程,在此同時主持編撰了相關內容(包括醫療體育、醫務監督等)的系列教材。
1956年受聘為遼寧省高等學校體育協會顧問。
1957年獲得首批田徑項目國家級裁判員稱號。
在十年文革中,白春育教授同全國所有的高級知識分子一樣,也遭受到了及其錯誤的不公正待遇。1979年,上級組織部門將白春育在文革中被誣衊的所有不實之詞予以全部撤消,在政治上給予徹底平反;職稱、級別和所有待遇得以完全恢復。

曾撰寫著作

1977年參加了《中日體育詞典》的編審工作。
1980年受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特約編輯。
1981年受聘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體育文史資料編審委員會副主任。
1982年被聘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遼寧省田徑協會副主席。
1984年當選為中國體育史學會理事、副理事長;
受聘為美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體育卷》中文版簡編本編審;
受聘為北京師範大學體育系學校體育理論碩士研究生導師;
受聘為《學校體育》雜誌編委會顧問。
1985年受聘為《中國近代體育史》編輯委員會副主編並參加具體的編寫和審改工作。
1987年榮獲大連市《老科學家榮譽證書》和獎盃;受聘為大連醫科大學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醫學教育政府特殊津貼。—— 據中共中央【1991年6月9日 中發(1991)10號】檔案精神: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給全國10000名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發放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白春育教授於2005年5月1日在大連病逝,享年9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