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噪鶥

白喉噪鶥

白喉噪鶥(學名:Garrulax albogularis)中型鳥類,體長26~30厘米。前額或整個頭頂棕栗色,其餘上體橄欖褐色。頦、喉白色,胸具橄欖褐色橫帶,腹輝棕色或棕白色。外側四對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指名亞種(G.a.albogularis)的額呈棕色,台灣亞種(G.a.ruficeps)整個頭頂及頸背全棕色,尾下復羽白色。特徵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中國還未見有與之相似的種類。性吵嚷,結小至大群棲於森林樹冠層或於濃密的棘叢。似喘息的群鳥叫聲;輕柔的“teer、teer”聯絡叫聲,告警時發“tzzz”聲。興奮時發出尖叫聲及似笑叫聲。屬常見鳥種,分布於中國中部和西南、西藏南部及台灣、喜馬拉雅山脈、越南北部。指名亞種棲息於西藏南部及雲南的中海拔常綠林;台灣亞種常見於台灣海拔850~1800米的原始闊葉林及檜樹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喉噪鶥圖集白喉噪鶥圖集

額或額至頭頂棕栗色至暗黃棕色,其餘上體包括翅和尾上復羽表面橄欖褐色,腰和尾上復羽綴有棕色,有時在腰部形成一道不甚明顯的棕色橫帶。尾羽橄欖褐色,凸尾狀,除中央兩對尾羽外,其餘4對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其內翈綴有黑褐色。翅上復羽與背同色,飛羽褐色或黑褐色,內側飛羽與背同色,外側飛羽內翈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灰色。眼先和眼上下羽毛黑色,耳羽與頭頂同色但略沾棕色或栗色。頰、頦、喉白色,或頦黑色、喉和上胸白色,下胸橄欖褐色形成一寬闊的胸帶,腹輝棕或棕白色,兩脅和尾下復羽桂皮黃色。

虹膜灰藍色或藍白色,嘴黑褐色,腳灰褐色或鉛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90~150g,♀88~112g;體長♂260~300mm,♀260~296mm;嘴峰♂21~24mm,♀21~25mm;翅♂121~139mm,♀118~131mm;尾♂135~155mm,♀134~145mm;跗蹠♂40~47mm,♀40~4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800~1500米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的各種森林和竹林中,也棲於林緣、疏林草坡、灌叢、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灌叢與小林內,在雲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地區也出現於海拔2000~3800米的高原和高山森林中。

生活習性

白喉噪鶥白喉噪鶥

常成5~6隻至10餘只的小群活動,主要為地棲性,多在

林下地上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性膽怯。

鳴叫響亮,其聲似“kua、kua、kua”,常一隻鳥鳴叫,立即引起群中其他鳥跟著齊鳴,甚為嘈雜,因而在四川有“鬧山王”、在雲南滇東北地區有“鬧山雀”之稱。

遷徙:留鳥。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昆蟲主要為金龜甲、蝽蟓等鞘翅目、半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于山地森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木或距地不高的小樹枝杈上。巢成杯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和鬚根。每窩產卵多為3~4枚,卵暗藍色,形狀為長卵圓形,卵的大小為29mm×21mm。

地理分布

白喉噪鶥地理分布白喉噪鶥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地:

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

在中國分布於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青海西寧、四川、雲南、西藏南部和台灣。

亞種分化

白喉噪鶥(4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白喉噪鶥指名亞種 Garrulax albogularis albogularis Gould,1836
02 白喉噪鶥西南亞種 Garrulax albogularis eous Riley,1930
03 白喉噪鶥台灣亞種 Garrulax albogularis ruficeps Gould,1863
04 白喉噪鶥西喜馬拉雅亞種 Garrulax albogularis whistleri Baker et al,1921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被描述為稀有或局部常見物種。可能已在巴基斯坦絕跡,在尼泊爾分布廣泛,不丹的種群量較為富集,在印度的出現頻率極低,越南某些地區不常見(del Hoyo et al 2007)。

白喉噪鶥在中國種群數量局部地區較豐富。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3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473項 白喉噪鶥)

飼養管理

白喉噪鶥白喉噪鶥

(一)飼餵

白喉噪鶥的消化能力強,但其體內不能貯存大量飼料來慢慢消化,所以鳥類的取食方式與一般動物不一樣,不能一天只進一次或二三次食,而是不斷的取食,以滿足身體需要。

1、粒料的飼餵

對於一些硬食鳥,應供給粒料,它們能將飼料殼剝去,吞食籽粒,但剝下來的殼常與飼料混合在一起,有時甚至會造成食缸中有食的假象,其實食缸中剩下一些鳥棄之不食的殼。所在在飼餵時,應注意食缸中食量的多少,不能造成斷食少糧。應該每天將殼吹去或篩除,再添加些新飼料。

對於無殼粒料——蒸蛋米和炒蛋米,因為它們易變質發霉,在飼餵時一定要密切注意,發霉變質的蛋米不能飼餵。一般情況下,炒蛋米可2天更換一次,蒸蛋米夏、秋高溫炎熱季節應每天更換。

有的白喉噪鶥在取食時,喜歡挑取其中的菜子、蘇子、麻子等富含脂肪的食物,而把其他穀物如粟、黍、稗、稻穀等留於食缸。飼養者在添加飼料時,不能只加鳥喜食的食物,以免鳥攝取脂肪過多而發胖。而應該減少飼料脂肪的比例,或適當減少食缸中飼料添加量,採取少量多次的添加方法,迫使鳥取食混合飼料。

鳥食料如粟、黍、稗、稻、蘇子、麻子、菜子等,一定要曬乾和精選,有利於貯存,在給鳥飼餵之前,還應檢查是否發生霉變,已變壞的食料不能用於飼餵。

白喉噪鶥白喉噪鶥

2、粉料的飼餵

粉料含蛋白質豐富,與粒料相比更易發霉變質。所以在粉料飼餵方法上,除了同粒料一樣注意不缺食斷糧外,應防止食物發霉變質,在配製粉料時,可少配一些。一般掌握氣溫在12℃以下時,一天的粉料可一次調配,12-24℃時一天的粉料分二次調配,24℃以上時,一天的粉料分三次調配。

添加飼料時應注意,必須讓食缸已有的粉料吃完之後才加,如果食缸中已有的粉料將要變質,在添加新粉料之前,必須把食缸中剩餘的粉料清除乾淨,否則,新加的粉料易變質。

3、青料的飼餵

青飼料包括各種菜葉、胡羅卜、水果等。青飼料應保持新鮮,對於那些食用青飼料不多的鳥類,可將少量青飼料切碎放入菜缸中飼喂,當碎菜葉變色或變蔫時應更換。而對於那些需要食用大量青菜的鳥類,如芙蓉鳥、嬌鳳、金山珍珠鳥等,可將大棵青菜劈成兩半或四片,再插於竹扦上供鳥啄食;也可將青菜插入菜缸中,菜缸事先放入少量水,以利保持青菜新鮮。水果片、胡蘿蔔片等,可插於竹扦上供鳥啄食。

(二)飲水

應供給籠鳥清潔乾淨的飲水,以涼白開水或自來水為好,礦泉水因為太硬最好煮成開水晾冷後使用,河水因為太髒一般不用。在供給飲水時,既要防止水缸中缺水,水又不能加得太多,以防白喉噪鶥在水缸中水浴,因此可採用曲頸飲水器或在水缸中放入一塊絲瓜絡或海綿,使鳥僅能飲水而不能淘水。夏天、秋天高溫季節,應隨時檢查水缸中是否還有水,缺水時應添加乾淨飲水。為了防止水質變劣,可在水缸中加入一塊木炭。一般每天換水一次。

白喉噪鶥白喉噪鶥

(三)沙浴

白喉噪鶥在野生狀況下,它們用沙浴的方法清潔羽毛和降低體溫。因此在籠養時也應提供其沙浴條件。可在籠底鋪墊一層0.5cm 厚的細沙。一般用細河沙,經水洗後過篩曬乾,晾乾或烘乾後使用。籠中的細沙必須定期更換,一般2-3天換一次,當發現鳥整天不進行沙浴時應立即更換細沙。如果細沙不易獲得,換下的細沙可過篩,水洗曬乾或烘乾後重複使用。

白喉噪鶥是很愛清潔的動物,大多數玩賞鳥喜歡水浴。水浴可將鳥放入洗浴籠內,然後將鳥籠放在盛有水的淺盤中,讓鳥沐浴。也可在籠中放入盛有水的淺盤供鳥沐浴。如果鳥暫時還不習慣於在籠中沐浴,可將水滴從籠頂滴灑到鳥體上。鳥水浴時不能時間過長,應控制在鳥的羽毛不濕透為標準。不同的季節不浴的次數不同,一般情況下,1-2天水浴一次,冬季和早春氣溫低,4-5天水浴一次,換羽期的鳥應減少水浴次數。如果因為氣溫太低,鳥水浴時發生受凍時,可將鳥的羽毛擦乾,置於避風向陽的溫暖處,也可直接將鳥籠移近暖氣片,讓羽毛儘快乾燥。

白喉噪鶥白喉噪鶥

(五)修爪

籠鳥在籠中活動較少,其爪不能象在野外生活時有沙石、樹木、土壤等磨損,因而生長過長,影響鳥的站立、行走,甚至會爪插入縫中而引起折斷等事故,所以應對過長的爪進行修理。一般情況下,當爪長度超過趾長的2/3 時或爪已向後彎曲時需要修理。修爪的工具有鋒利的剪力和銼。修爪時在爪內血管外端1-2 mm處向內斜剪一刀,剪後用銼稍銼幾下即可。

(六)修喙

由於籠鳥食物供應充足,其喙在找食、啄食過程中得不到磨損而生長過長或彎曲,嚴重時影響取食,此時可用銼將過長的部分銼去。對於有些白喉噪鶥,還可採用另一種方法,是在食物中加入部分沙粒,白喉噪鶥在啄食時其喙會得到磨損,不致生長過長。

有時白喉噪鶥得病以後,尤其得胃腸病而引起拉稀時,其趾或羽毛受到污染,僅靠水浴和沙浴是難以清潔的,此時需要進行人工清洗。清洗時左手握鳥,將欲清洗的部位浸入水中,然後右手持打濕的軟布或棉花在有積垢部位輕輕搓擦。洗畢後將鳥的羽毛擦乾放回籠中。清洗時注意水不要太熱或太涼,40-50 ℃是比較適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