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上白

白上白

《白上白》,是1918 年馬列維奇創作的一系列在白色背景上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是至上主義的一種構圖形式。畫面為在方形的畫布上,一個傾斜的方塊,白的色度有所變化,像一個“回”字,只是其中的“口”是傾斜的,用馬列維奇的話講,“表現飛翔的感覺”,而“白上加白,表現消失的感覺”。這是他探討的邏輯結果,當他1919年在莫斯科展出他的白色系列畫作時,他表示,白色作品不像某些人所認為的是虛無主義的表現,白色畫作是繪畫的最高喜悅。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作者:馬列維奇(俄)創造年代:1918年
大小:79.4×79.4厘米
收藏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Suprematicist Composition: White on White,又譯為《至上主義構圖:白上白》
馬列維奇曾經說過,“方的平面標誌之至上主義的開始,它是一個新色彩的現實主義,一個無物象的創造……所謂至上主義,就是在繪畫中的純粹感情或感覺至高無上的意思。”在否定了繪畫中的主題、物象、內容、空間之後,簡化成為了最終的表現,人們的意識在接近於零的內容之中,最後在繪畫的白色沉默之中,被表現出來。“無”成為了至上主義最高的繪畫原則。

創作背景

1913年末,馬列維奇開始對克服地心引力和征服宇宙感興趣。他曾在《致馬秋申書》中這樣說,“我的新繪畫完全不屬於地球。地球象個被蛀壞的房子一樣,已經被遺棄了。確實,在人的身上,在人的意識中,有一種對空間的渴望,一種脫離‘地球’的嚮往。”在他畫中,有關宇宙及太空飛行的主題開始突出起來。他的許多作品,形體儘管各富於運動感,但卻脫離了上與下的概念,仿佛在某種無垠的虛幻空間中自由翱翔。天空的藍色遮住了通往太空的視線,於是馬列維奇要把這彩色的天篷扯破。“我已經打破了色彩極限的藍色世界,”他充滿激情地宣稱,“我轉向白色,除我之外,還有飛行員同志們,游弋於這個無限之中。我已經建立了至上主義的旗號。游弋吧,自由的白色之海,無限躺在你面前。”當太空的主題達到頂點,白色便成了其終極的標誌。
1918年,馬列維奇最著名的《白色的白色》問世。這一標誌著至上主義終級性的作品,徹底拋棄了色彩的要素,白色成為光的化身。那個白底上的白方塊,微弱到難以分辨的程度,它仿佛瀰漫開來,並在白熾光的氛圍里重新浮現。在這裡,馬列維奇似將進入一種難以用肉眼看見,難以用心靈體察,難以用感覺品味的境地,所有關於空間、物體、宇宙規律的當代觀念,在這裡都變得毫無意義。畫家所要表現的,是某種最終解放之類的狀態,即某種近似涅磐的狀態,而那細小的,難以看清的邊緣,就是涅磐留下的唯一具象痕跡。這是至上主義精神的最高表達。“方形(人的意志,或許人)脫去它的物質性而融匯於無限之中。留下來的一切就是它的外表(或他的外表)的朦朧痕跡。”

作家簡介

馬列維奇馬列維奇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1878~1935)
Malevich,Karimir Severinovich
俄國畫家。1878年2月11日生於基輔,1935年5月15日卒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受業於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早期作品尋求變形和稚拙的美,代表作《花姑娘》、《農民》採用印象主義畫法。1912年在驢尾巴展覽會上陳列的《手足病醫生在浴室》、 《玩紙牌的人》,又具有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特色。還曾參與起草俄國未來主義藝術家宣言。十月革命後參加左翼美術家聯盟。1930年以嫌疑犯被捕入獄,後獲釋。著有《無物象的世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