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泄劇

發泄劇,是製片方和導演花費大量投資,用大量時間拍出來的電視電影,並非讓人歡樂和哭泣,而是讓人辱罵發泄的,但發泄劇的出現卻給了我們一個宣洩情緒的機會。在觀眾看來,那些發泄劇差勁到不可思議,不罵簡直不足以平民憤。而這恰恰就是製片方的神來之筆,他們不是用情節賺錢,而是用控制觀眾的情緒來掙錢。

概述

發泄劇發泄劇
發泄劇,是製片方和導演花費大量投資,用大量時間拍出來的電視電影,並非讓人歡樂和哭泣,而是讓人辱罵發泄的,所謂的雷劇都是如此。它起到的娛樂作用,就是讓現代人不斷的斥責辱罵,最後發泄掉自己的情緒。新《三國》播出後劇中人物和台詞等都成為觀眾茶餘飯後的熱點話題之一,很多案例更是被冠以“雷人”字樣。它既不是講歷史的,還很搞笑,但是卻很火。商業上很成功,這就是市場,人們喜歡這種不需要嚴肅的東西,說明現在人們壓力大,物化的世界裡,人們的精神生活太空乏了,而這些不可思議的套路,讓人們在不斷嬉笑怒罵之中緩解自己的情緒。

歷史發展

最近有許多人對《三國》發表獨特的看法,經常有人來問一些電視電影的觀感,通常問的都是些雷人巨製。譬如:“看了山寨流星雨會不會吐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問問題那些人,看起來極有敵意,實際卻是製片方僱傭的托。他們四處出動,從社會各界的人那裡套話,以求能得到一句批評,以便大做新聞。有觀眾會覺得奇怪,製片方怎么會僱人來罵自己呢?為什麼會耗費巨資來搜羅斥責辱罵的評論呢?
事實上,這個時代的玩法已經不同了,在十年乃至二十年前,電視電影走的是一條正常道路,只有拍出喜聞樂見的好片子,才可以賺錢,導演和演員才能夠出名。但近幾年,新的賺錢模式出現,各大製片方發覺,好片子不一定會火,而費盡心思拍出來的經典,很可能連本錢都賺不回來。反倒是粗製濫造的東西,低成本電視在輪番批評之下,卻獲得不俗的眼球關注度。

產生背景

發泄劇發泄劇
什麼是注意力經濟?那就是只要有人關注就有錢賺,無論這種關注是表揚還是辱罵。在新興網路名人里,芙蓉姐姐、鳳姐無一不是被罵得萬人空巷,可背後的現實呢?她們的出場費都已經突破了十萬。像獸獸這樣的風雲人物,出場費更高達三十萬。電視劇也是如此,當年張紀中的金庸系列被舉國輪罵,可最後呢?掙錢的掙錢,出名的出名,不恨罵得多,只恨金庸寫的少。越爛的電視、越爛的人就越火,這難道不違背市場規律,可這恰恰就是市場規律。
所有的影視劇,所有的名人都起到緩解現代人壓力的作用,但是,現代人的壓力一年比一年更大,從上班奴、孩奴到房奴,每一件事情都能成為人們的負擔。而這么沉重的心理壓力,已經不可能靠著歡笑、悲傷的情緒來排泄,只有依賴超常規的方法。在這種需求下,“發泄劇”應運而生了。“發泄劇”的意思是,製片方和導演花費大量投資,用大量時間拍出來的電視電影,並非讓人歡樂和哭泣,而是讓人辱罵發泄的。

剖析原因

緩解情緒

我們有傳統的文化,我們在意別人的眼光,以及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每個人都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情感世界裡,不敢展開心懷擁抱這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所以我們願意藉助那些突破傳統的人來表達自己對豐富的情感的羨慕和嚮往,然而又用自己的很傳統的方式去批判,從不敢越過傳統的界限,繼續活在一片空虛和壓抑中,鎮定自若的看一場“小丑”的表演,其實主角正是敢於表演的人,我們都充當著小丑。所以那些敢於表達自己感情自己真實感受的人才會在這個社會成為了主角,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沸騰的網路,沸騰的網路紅人,更加折射出網民生活的空虛和落寞,還有,靈魂的不安和精神的貧乏。

空虛心靈

中國社會發展太快了,物化的世界裡,人們的精神生活太空乏了。有些年輕人一個人在外面打拚,周末了,也沒有要好的朋友在身邊,那乾什麼去呢,很多女性會去購物,用物質來填補自己精神的空虛。就業壓力太大,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畢業,然後一部分人畢業了就失業。有知名度了,就是紅人了,那樣的話就等於說比別人多了更多的機會。

巨大差距

現實生活與內心理想巨大差距,通過幻想來彌補。鳳姐的火,一是反應了當代人們現實生活與內心理想的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有時候讓人們不得不通過幻想才能彌補的;更深層的是說明了當代人們內心深處對責任、對勞動、對汗水的逃避。自古以來,“火”是要靠實力的,是要靠汗水和勞動的,而現在呢?炒作就能火,謊言就能火。並且靠炒而火起來的人要比那些靠汗水而火起來的人更加的吸引眼球。

心理壓力

沉重的心理壓力依賴超常規的方法,所有的影視劇,名人都起到緩解現代人壓力的作用,但是,現代人的壓力一年比一年更大,從上班奴、孩奴到房奴,每一件事情都能成為人們的負擔。而這么沉重的心理壓力,已經不可能靠著歡笑、悲傷的情緒來排泄,只有依賴超常規的方法。

市場經濟

發泄劇發泄劇
所有的影視劇所有的名人都起到緩解現代人壓力的作用,這種事情在生活裡面我們很少做也很難有機會做。但“發泄劇”的出現卻給了我們一個宣洩情緒的機會。在觀眾看來,那些“發泄劇”差勁到不可思議,不罵簡直不足以平民憤。而這恰恰就是製片方的神來之筆,他們不是用情節賺錢,而是用控制觀眾的情緒來掙錢。
對於一本經典名片來說,罵聲多可能代表著失敗。可對於一本“發泄劇”來說,罵聲不多才意味著失敗。所以我對《新三國》的觀感並不重要,要緊的是,它吸引了多少人的罵聲,幫忙宣洩掉了多少的不良情緒,同時,通過這樣的“發泄劇”流水線,製片方可以掙多少錢,這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