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病病毒

痘病病毒是感染人和動物後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膿性皮膚損害的病毒。為病毒粒最大的一類DNA病毒,結構複雜。

痘病病毒是感染人和動物後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膿性皮膚損害的病毒。學名中的 “pox”來自英語,意“痘”或“膿皰”。

簡介

痘病病毒為病毒粒最大的一類DNA病毒,結構複雜。病毒粒呈磚形或橢圓形,大小(300~450)×(170~260)納米,氯化銫浮力密度1.1~1.33。有核心、側體和包膜,核心含有與蛋白結合的病毒DNA。DNA為線型雙鏈,分子量(85~240)×106,鳥嘌呤和胞嘧啶的鹼基含量低。病毒粒中有30種以上的結構蛋白和幾種酶,核心蛋白中含依賴於DNA的RNA多聚酶。病毒在細胞質內增殖,形成包涵體,病毒粒由微絨毛或由細胞裂解而釋放。本科包括脊椎動物痘病毒和昆蟲痘病毒(見昆蟲病毒)2 亞科。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包括 6個屬和未定屬的成員(如傳染性軟疣病毒等)。正痘病毒屬的成員產生可與病毒粒分開的血凝素,正痘和禽痘病毒屬的成員耐乙醚,其他屬則對乙醚敏感。除副痘和豬痘病毒屬的成員外,均能在雞胚絨毛尿囊膜增殖並形成痘皰。

分類

正痘病毒 哺乳動物的病毒,含14個成員,多數引起全身性疹病。不同種之間可進行遺傳的重組,表現廣泛的血清學交叉反應和核酸的同一性。本屬中的天花病毒是人類天花的病原體,無動物貯存宿主,可人工感染猴和小鼠,包括3種毒力不同的病原,其特徵見表。
副痘病毒 有蹄動物的病毒。可感染人,含5個成員。病毒粒橢圓形,核心和側體較小,表面呈毛絨狀螺鏇結構。本屬中的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感染幼齡羔羊,在唇部和周圍皮膚上引起丘皰疹,可感染牧人的手和面部,發生水皰。分布於世界養羊地區,在中國華北、西北地區均有發生。
禽痘病毒 禽類的病毒。不感染人。本屬含13個成員。通常由昆蟲進行機械性傳播。本屬中的雞痘病毒在雞群中,由外傷處或羽毛囊直接接觸或蚊咬而傳播,在冠、肉髯、口角、眼瞼、足和腿形成疣狀結節。中國有此病,接種疫苗可預防。
山羊痘病毒 有蹄動物的病毒。不感染人。本屬含 3個成員。可由節肢動物進行機械性傳播。本屬中的綿羊痘病毒感染羊後,可使病羊上皮增生形成痘皰。中國有此病,接種疫苗可預防。
兔痘病毒 野兔和松鼠的病毒,可感染人。本屬有 5個成員。通常由節肢動物進行機械性傳播。本屬中的兔粘液瘤病毒與兔纖維瘤病毒有交互免疫關係,用不致死的兔纖維瘤病毒免疫兔,可預防粘液瘤病毒的致命感染。粘液瘤病毒在野兔群中流行,由於病毒和兔的遺傳性改變,可逐漸變為良性,病死率降低。兔粘液瘤分布於歐洲、大洋洲和美洲,中國未見報導。
豬痘病毒 僅有1個成員,不感染人,由豬虱傳播,為良性痘。中國有散在發生。豆狀核和尾狀核的頭之間有紋理狀纖維相連,故把二者合稱紋狀體,根據發生的早晚可分為新、舊紋狀體,新紋狀體指豆狀核的殼和尾狀核,舊紋狀體指蒼白球,紋狀體屬錐體外系的結構,與骨骼肌的活動有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