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荊江亭即事·閉門覓句陳無己

《病起荊江亭即事·閉門覓句陳無己》是宋代黃庭堅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體現出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還體現了作者的政治敏感與識見。

作品賞析

《病起荊江亭即事》是黃庭堅晚年寫的組詩,這是第六首。正如杜甫講的“老去詩篇渾漫與”,往往隨意揮灑;但“老去漸於詩律細”,愈老愈熟,愈趨平淡,則又顯得自然而渾成。  這組詩中的第二首說到“……天子大聖初元年(指1101年,即建中靖國元年),傳聞有意用幽側(指在野的人),病起不能朝日邊。”即作於宋徽宗即位之初的1101年,徽宗剛即位時,有意調停“元祐”與“紹聖”兩派的矛盾,把年號定為建中靖國,起用了一批在放逐中的“元祐黨人”。黃庭堅因此得於1100年(元符三年)十一月離開戎州貶所,次年到峽州。在那裡待命,並寫了這組詩。

這首詩反映了他當時的境遇。不僅他個人境遇如此,他的朋友,像詩人陳師道、詞人秦觀,其境遇也不好。

詩中寫陳師道、秦觀兩人。既寫了他們的苦吟與“揮毫”,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性格與詩風;也寫了他們的饑寒或貶死,反映出文人的悲慘境遇。

用“閉門覓句”來描繪陳師道,是概括得很好的。朱熹說:“陳無己(陳師道)平日出行,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而後起,真是‘閉門覓句’也。”(《語錄》)可見這一藝術概括合乎實際。但這不能視為“不接觸社會廣闊現實生活”,因為他是“平時出行,覺有詩思”,才“急歸”“閉門”的,可見“詩思”正是“出行”所得。而且,作者構思,“其始也皆收視反聽”(陸機《文賦》語)。古今中外,同此經驗。因此,以為“閉門覓句”只能導致浮淺,與事實不符。

至於秦觀的“對客揮毫”,朱熹認為:“蓋少游(秦觀的字)只一筆寫出,重意重字皆不問,然好處亦自絕好。”秦觀“博綜史傳”(蘇軾評語),作品“清新婉麗”(王安石《答東坡書》中語),且“語豪而工”(《藝苑雌黃》),黃庭堅也說他“筆力回萬牛”,因此並非皆是“一筆寫出”。這裡所說的“對客揮毫”,正如歐陽修講的“揮毫萬字,一飲千鍾”,或者像黃庭堅講的“想見揚州眾年少,正圍紅袖寫烏絲。”這是用來描繪其豪放與敏捷,而不是不加錘鍊的措辭。

當時,陳師道被召為秘書省正字,他自己也很高興,甚至說正字一官“名雖文字之選,實為將相之儲”,他是抱有幻想的。但時過不久,他就因在郊外祭祀時,不穿趙挺之所贈的衣服,因而“寒凍得疾不起”了。黃庭堅詩中的擔心,成了事實,正是“不幸而言中”了。至於秦觀,則早已死在被貶的藤州,“西風吹淚古藤州”,講的正是這一事實。這些事實也就揭穿了宋徽宗“用幽側”的欺騙性。“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北宋不久也就亡國了。

這樣的詩,就不只是詩人的個人感慨,而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總的來看,能“鍛鍊而歸於自然”,“出之以深雋”(《藝概》)。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