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奇心遇到科學

內容簡介

腦洞大開的奇葩問題,有理有據的科學解答
一本科學含量極高的趣味輕科普讀物~
每一次認知的升級,都源自好奇心的驅動,每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都需要極認真地對待。新時代的讀者,渴望腦洞大開的科普,在妙趣橫生的內容中,得到先人一步的知識點。我們這本書,以長久以來廣受關注的話題打開腦洞,由國內知識短視頻第一媒體——視知TV撰文,協和醫院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科協等國內最權威的學術平台把關,用表面插科打諢的逗趣方式,為讀者普及真正的科學。書中以奇葩的提問,科學的態度,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百科知識以及生活和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將知識的分享變成一件充滿快感的樂事,讓讀者在輕鬆有趣的內容中學到知識,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當好奇心遇到科學》《當好奇心遇到科學》

編輯推薦

國內科普領域領軍平台——視知TV走心撰文
中科院、北京協和醫院、汽車工程學院等權威學術機構實力背書
一本讓你笑著讀完,嚴肅思考的趣味科學書!
全世界年輕人都在變窮嗎?
說方言的人,思考也用方言嗎?
為什麼一個漢字看久了,好像就不認識了?
你為什麼剪髮時總犯困?
穿越回古代,怎樣製造一輛腳踏車?
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偏胖?
“台北時間”究竟是怎么來的?
古代人的衣服袖子裡能藏銀子嗎
……
翻開本書,你將會看到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而每一個古怪的問題,在本書里都能找到一個科學的解釋!
你的每一次好奇,你的每一個古怪想法,都值得被滿足。
願你有所收穫!

作者簡介

視知TV
中國第一知識短視頻矩陣
專注於知識可視化傳播的短視頻內容集團,致力於讓“知識看得見”,把專業、晦澀的知識,轉換成圖片、漫畫、視頻等一切生動清晰的形式。
目前,視知TV在全網擁有約3000萬冬粉,月點擊量近10萬次,在騰訊、微博、今日頭條、網易、新浪等平台都是知識短視頻的最佳代表,過去一年中拿了30多個行業頂級獎項。出品的知識類短視頻和漫畫被業內譽為現象級標桿,潮流引領者,處於業內頂尖水平。

作品目錄

前言:走,一起去翻過知識的高牆
第一章埋在心底的禍根,可以再搶救一下
長得這么醜,名字要負責?
社交利器——表情包的正確打開方式
朝九晚五和創業,究竟哪個更合適你?
如何破解“你有什麼缺點”這一經典面試題?
全世界年輕人都在變窮?
年輕人滾床單變得越來越難
你單身其實很科學
年輕人的身體正在普遍“被掏空”?
撒謊,根本停不下來
大學畢業是去大城市好還是回小城市好?
女朋友每月都要“炸一次”,怎么辦?
第二章懂點兒方言很有必要
說方言的人,思考也用方言嗎?
漢語拼音和鍵盤字母是什麼關係?
你外語總學不好,這其實很科學
為什麼英文LOGO看起來就是比中文的高大上?
為什麼一個漢字看久了,好像就不認識了?
兒化音是如何被北京話發揚光大的?
東北人都說東北話嗎?
四川人與福建人,誰的國語更差勁?
如何說一口莊重嚴肅的天津話?
北方話是被滿語“污染”了的漢語?
為什麼上海人熱愛說本地方言?
為什麼“喵嘰嘎哞咩”都是口字旁,“汪汪”卻是水字旁?
南方方言真的比北方方言更洋氣嗎?
第三章那些讓你憂心很多年的問題
一日三餐的政治經濟學
人們對烏鴉的誤解究竟有多深?
雙黃蛋可以孵出雙胞胎小雞嗎?
穿越到侏羅紀,人能騎恐龍嗎?
風箏真的可以把人帶上天?
穿越回古代,怎樣製造一輛腳踏車?
核子彈吃起來是什麼味道?
唐僧騎的白龍馬為什麼那么小?
中國人不過冬至,過啥聖誕節?
英國人說話為什麼比美國人更智慧?
你為什麼剪髮時總犯困?
泰國的廣告為什麼腦洞特別清奇?
為什麼外國人學中文愛問“你吃了嗎”?
第四章你的胡思亂想,一點都不荒唐
胸衣的極簡發展史
中國人如何實現保險套的獨立自主?
中國結其實來自印度
速食麵為什麼越來越沒人吃了?
日本柴犬的走紅之路
人不在了,社交賬號怎么辦?
點外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之一?
為什麼南方吃鹹粽,北方吃甜粽?
俄羅斯人到底有多愛喝酒?
中國筷子、日本筷子和韓國筷子,你能一眼看出差別嗎?
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偏胖?
中國的問題是人口太多?
第五章真是為古人操碎了心
古代演員能隨便演皇帝嗎?
商紂王:一位被歷史深深誤解的君主
清朝人的辮子究竟長什麼樣?
古人多久洗一次頭?
古代的軍師真的無所不能嗎?
古代人的衣服袖子裡能藏銀子嗎?
好險!春節差點就被廢除了!
“台北時間”究竟是怎么來的?
關羽是漢朝人,為什麼拿宋朝的刀?
古人如廁後是用什麼擦屁股的?
古代女人來“大姨媽”怎么辦?
愛國牌還有這種打法?民國菸草的廣告戰

精彩試讀

長得這么醜,名字要負責?
看長相就能猜到你的名字
一項來自巴黎HEC商學院的最新研究顯示,人們可以很準確地完成對陌生人姓名與樣貌的匹配。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個人的照片給到被測試者,並把這個人的名字與另外四個無關的名字混在一起告訴被測試者,由被測試者來挑選照片中人的名字,結果是,他們選中這個人名字的機率顯著高於預期的隨機五選一機率——20%。
不僅是人,機器也尋找到了其中的規律。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機器學習技術來“訓練”電腦,給電腦提供了一系列示例(很多人的面部圖像)及其相應的標籤(這些人正確的名字),並用算法和這套“示例—標籤”資料庫來“調教”電腦。
經過這番“調教”,再讓電腦去匹配人的外貌和姓名,結果顯示,計算機可以在多達94 000張人像照片中,成功辨別出54%至64%的人名,也顯著高於隨機猜測的正確率。
顯然,名字和長相的對應關係有跡可尋,連計算機都能窺到門徑。
那么,計算機是如何找到其中的對應關係的呢?研究人員據此繪製出了“熱點圖”,在這些圖像上,擁有不同名字的人,他們的平均長相和關鍵部位特徵有著明顯的規律。
這項研究的結果似乎支持這樣的觀點,即人類的名字與他們的長相有著神秘莫測的聯繫。
人們通過當時最科學的機器學習方法,居然得出一個近乎玄學的結果:父母們虔誠地求“精通易經”的“大師”給自己的孩子起一個名字,希望這個名字能保佑孩子一生順風順水,平安健康,財源廣進。
但從這項研究來看,雖然取個好名字未必能保證平安健康,財源廣進,倒是對外貌有很大影響。看來,取個好名字相當於整容,倒是有科學依據了。
名字成了長相的“咒語”,靠的是社會文化
如果說名字和長相具有一定對應關係的話,這種關係應該是,長相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向名字所蘊含的“意義”靠攏。或者打個不大恰當的比分,名字成了長相的一個“咒語”,你的長相受到這個咒語的影響。
這個觀點聽上去讓人感覺神秘莫測,不寒而慄,但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作用似乎也能夠被解釋。
早在這項2017年發布的研究結果之前,已經有不少研究者開始研究名字對長相的影響。有人認為,名字對長相的影響是通過發音來作用的,比如名字發音更圓的人面容也會更圓。
這種解釋顯然站不住腳,2017年的這項研究發現,名字對長相的作用更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名字的發音是跨文化的。
在研究里,法國被測試者很難把以色列人的長相和名字對應準確,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以色列被測試者配對法國人面孔和長相的時候。要知道,他們對應本國人名字和長相的時候,還是更準確一些的。
這說明,文化因素是名字影響長相的關鍵因素,而名字發音這種跨文化的因素的影響相對可忽略。
研究進一步發現,當一個名字失去其社會價值時,用名字來猜測長相的準確度就會消失。
無處不在的社會期待,更有可能是你的名字對你施加“咒語”的機制。
當你向你的名字所代表的社會刻板印象靠攏的時候,這種長相的趨勢最終會出現在你的臉上。
這種靠攏可能直接發生,比如一個叫Allison的女孩會把她的頭髮披散開,而一個叫Angelina的女孩會把她的頭髮紮起來;也可能是潛移默化中發生的,比如叫Elizabeth的女孩可能較少微笑,因此她會有較少的笑紋或皺紋,要知道,這個名字的“高貴”社會暗示會讓叫這個名字的人更加嚴肅。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巴黎HEC商學院的Anne-Laure Sellier教授是這樣解讀這一現象的:
“就如同實驗結果所說的一樣,我們都感受到了讓自身符合自己名字的壓力,希望達到社會對這個名字的期望並儘可能地適應這個社會。
“所以,當我們遇到陌生人時,例如在招聘或談判的時候,我們對某個人的期望是基於他的長相的,由於人們的外觀會看起來像某個名字,所以很有可能我們對不同的人的期望也是不同的。”
於是,這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而源頭就是社會對名字的期望。
名字的社會含義,比你想像的要多
不僅僅在法國或以色列,在很多其他國家裡,名字都承載著社會期望。
比如布羅茨基的詩句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造了一個孩子
就叫他安德烈,叫她安娜
使我們的俄羅斯語
烙印在孩子皺褶的小臉上”
在這幾句短短的詩里,名字承載著民族期望,也承載著性別期望。“安德烈”和“安娜”都是帶有俄羅斯文化意味的名字,而 “安德烈”是男孩名,“安娜”是女孩名。
社會對名字的期望也發生在漢語裡。不同時期里,不同名字承載的社會期望是不一樣的,比如在21世紀初的時候,“李靜嫻”被認為是一個具有高吸引力的名字,而“李金鳳”則被認為是一個吸引力低的名字。
高吸引力的名字,因為包含了美好期望或較少被使用,容易給人很好的印象;而低吸引力的名字則可能由於較多人使用或文化信息較少,容易被人看成與俗氣等負面印象掛鈎。
一項研究顯示,在面對這兩個名字的時候,男性被測試者更傾向於和具有高名字吸引力的“李靜嫻”交朋友,因為他們會認為她更有個體吸引力,具有更多的積極人格特質,如無私、開放、理智、有天賦、克制、特別、嚴肅等。相對的,他們會傾向於認為“李金鳳”更為普通、消極,具有傳統、平凡、遲鈍、放縱、普通等特質,因此而不願意與之交朋友。
這一交友傾向差異在女性被測試者身上的體現卻並不明顯。通過採訪這些女性被測試者,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對名字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只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來展現的。
一些女被測試者認為,“李靜嫻”這個名字聽上去感覺有些做作,而“李金鳳”雖然給人以保守、傳統的印象,卻也讓人感到樸實、踏實,所以女性被測試者更願意與她交朋友。
除了名字自身的吸引力高低外,名字自帶的“性別特性”也會給人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印象分。人們對男性和女性有著特有的刻板印象,反映到名字上就是人們對名字與性別相反的人的印象總體更差。名字性別傾向與實際性別不一致,會使人產生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而名字性別傾向與實際性別不一致時,人們對男性用女性化名字的負面印象要大於女性用男性化名字的負面印象。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下,男性優秀氣質更容易被推崇,所以相比於“假小子”,人們對“娘娘腔”的印象更差。男性取一個女性化的名字造成的名字—性別錯位,會給該男性造成“娘娘腔”的負面聯想,令人印象變差。
正如我們在此篇文章中解釋的那樣,名字這一“咒語”的作用機理並不神秘,它只是施加於我們肉體和精神的所有社會因素里的一種,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社會期望的形式影響著我們。
說方言的人,思考也用方言嗎?
問出這個問題的人,想必不太會講方言,且讓精通多種方言的人告訴你,不一定!
接下來,先來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少女小菊花,一生沒離開過西南大山,沒看過電視,沒聽過四川話以外的任何方言或語言,腦中只有一本孤零零的四川話大辭典,她說話和思考用的語言一定是四川話。
少女小葵花,在西南山區苦讀十八年,終於考出大山來到北京上大學,畢業後長期生活在此,日常說國語,跟同鄉講四川話,她腦中的“小天使”“小惡魔”大部分時候也都說國語。
外界向大腦biu(傳送)了什麼語言,大腦用相應系統處理後也會biu(接收)回同種語言。
舉個簡單的例子:1+1=?
懂英語也懂漢語的你,不會在括弧里寫“二”,也不會寫“貳”,更不會寫“two”。
因為使用數學語言才和這個情景配套。
但有些思考內容會激活不同的語言技能,有些思維賴著語言不撒手,叫作“語言依賴效應”。
有這么一個實驗,工作人員說出幾個詞,讓一些居住在英國的西班牙老移民聯想自己的經歷,結果張口就說西班牙語的多半在說自己小時候的事兒,而講移居英國後的故事大都用了英語。
科學家們想了想,認為這取決於事情發生的時候,大腦儲存用的系統是西語版還是英語版,再調出來看得先翻譯。
所以當小葵花腦中放起童年回憶大電影時,台詞和旁白都是四川話,至少也是川普。
情緒也跟語言相關,吳儂軟語和大 子話在表達情緒上就各有千秋。
有好事的專家調查了說雙語的人切換語言的感受,有的人說自己講俄語的時候彬彬有禮,講英語的時候化身商務范白領,講日語的時候整個人都溫柔成一攤水。
不難想像當內心嘀咕時,所思所想也會對語言的選擇產生作用,求婚前努力打腹稿,內心用語用國語大概比陝西話要正式和真誠些;惹急了東北人,他心裡默默罵“彪子”的解氣程度比某些髒話還要高。但是!誰告訴你思考就一定要用語言了?
在學說話前失聰的聽障人士,難道就沒有思維嗎?
前文的小菊花只聽過四川話,所以想事兒也只能用四川話;聽障人士壓根兒沒聽過任何語言,所以他們的思維就比較少見了——純形象思維。
他們可以在腦海中無比精準地回憶星星分布的位置,但做不到簡略直白地稱它們為“xīngxīng”或“star”或別的什麼固定發音,更不能理解難以直接觀察的“引力”“中微子”“衰變”等概念。
所以沒有語言的加入,純形象思維方式只能理解非常直觀的事物,學好幾何和美術沒問題,要搞懂哲學和代數就難了。
不過,在學習手語和文字後,聽障人士可以把它們和自己本來的形象思維聯繫結合起來,彌補形象思維在抽象和邏輯上的欠缺,上世紀初的天文學家亨麗愛塔·勒維特就有聽力障礙。
非要說聽障的例子是現代文明成果的,你可讓老祖宗難堪了。
1 000萬年前古猿開始慢慢向人類轉變,其間“科技樹”一亮,人造工具出現,思維誕生了。
而語言要等到幾百萬年後,人們開始抱團取暖、合作生產,吼叫和指手畫腳完全不夠用,非得張口說話不可之時才產生。沒有思維,又談什麼語言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