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葉霉病

番茄葉霉病

番茄葉霉病在番茄的葉、莖、花、果實上,都會出現的症狀,但是常見的是是發生在葉片上,初期在葉片背面出現一些退綠斑,後期變為灰色或黑紫色的不規則形霉層,葉片正面在相應的部位退綠變黃,嚴重時,葉片常出現乾枯捲縮。從發病的順序看,經常從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溫度從9℃到34℃之間,病原都能生長發育,發育的最適溫度是20~25℃。在最適溫度且濕度較大(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僅需10天到半月就可普遍發病。

基本信息

為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莖、花和果實,葉片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的斑點,葉背面出現灰白色霉層,後霉層變為淡褐至深褐色;濕度大時,葉片表面病斑也可長出霉層。病害常由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蔓延,發病嚴重時霉層布滿葉背,葉片捲曲,整株葉片呈黃褐色乾枯。嫩莖和果柄上也可產生相似的病斑,花器發病易脫落。果實發病,果蒂附近或

山東濟陽縣崔寨番茄葉霉病田間症狀山東濟陽縣崔寨番茄葉霉病田間症狀

果面上形成黑色圓形或不規則斑塊,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番茄葉霉病番茄葉霉病

主要症狀

番茄葉霉病是保護地番茄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番茄的葉、莖、花、果實上,初期在葉片背面出現一些退綠斑,後期變為灰色或黑紫色的不規則形霉層,葉片正面在相應的部位退綠變黃,嚴重時,葉片常出現乾枯捲縮。

病原特徵

病原為

(Cooke)Cif.,屬半知菌亞門褐孢霉屬,異名為黃枝孢菌

Cooke。分生孢子梗成束從氣孔伸出,稍有分枝,初無色,後呈褐色,有1~10個隔膜,大部分細胞上部偏向一側膨大。其上產生分生孢子,產孢細胞單芽生或多芽生,合軸式延伸。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鏈通常分枝,分生孢子圓柱形或

番茄葉霉病菌番茄葉霉病菌

橢圓形,初無色,單孢,後變為褐色,中間長出一個隔膜,形成2個細胞,分生孢子大小為14~38umx5~9um。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絲塊在病殘體內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菌絲潛伏於種皮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從病殘體上越冬的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以氣流傳播引起初侵染,另外,播種帶菌的種子也可引起初侵染。該病有多次再侵染,病菌萌發後,從寄主葉背面的氣孔侵入,菌絲在細胞間蔓延,並產生吸器伸入細胞內吸取水分和養分,形成病斑。環境條件適宜時,病斑上又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不斷再侵染。病菌也可從萼片、花梗的氣孔侵入,並能進入子房,潛伏在種皮上。

番茄葉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最為繁雜,也最複雜,存在許多生理小種。這給抗病育種和抗病品種的使用帶來很大困難。

番茄葉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種及其在寄主上的抗感反應
生理小種 鑑別寄主/基因型
Moneymaker
/(cf0)
Leafmould
/(cf1)
Vetomould
/(cf2)
V121
/(cf3)
Ont7516
/(cf4)
Ont7717
/(cf5)
Ont7719
/(cf9)
0 S R I R I I I
1 S R I R I I I
2 S R S R I I I
3 S R I S I I I
1.2 S S S R I I I
1.3 S S R S I I I
2.3 S R S S I I I
1.2.3 S S S S I I I
4 S R I R S I I
1.4 S S I R S I I
3.4 S R I S S I I
1.3.4 S S I S S I I
2.4 S R S R S I I
1.2.4 S S S R S I I
2.3.4 S R S S S I I
1.2.3.4 S S S S S I I

注1:免疫(I):DI=0;抗病(R,包括高抗、抗病和中抗):0

發病條件

病菌喜高溫、高濕環境,發病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20~25℃,相對濕度95%以上。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發病盛期為春季3~7月和秋季9~11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開花結果期。

多年連作、排水不暢、通風不良、田間過於鬱閉、空氣濕度大的田塊發病較重。年度間早春低溫多雨、連續陰雨或梅雨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晚秋溫度偏高、多雨的年份發病重。

防治措施農業防治

1、合理輪作:和非茄科作物進行三年以上輪作,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數。

2、種子消毒:無病種子可減輕田間由種子帶菌引起的初侵染。引進種子需要進行種子處理,採用溫水浸種。利用種子與病菌耐熱力的差異,選擇既能殺死種子內外病菌,又不損傷種子生命力的溫度進行消毒。對於溫室栽培的番茄種子宜選擇用55℃溫水浸種30分鐘,以清除種子內外的病菌,取出後在冷水中冷卻,用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取出種子後用清水漂洗幾次,最後曬乾催芽播種。

3、高溫悶棚:選擇晴天中午時間,採取兩小時左右的30~33℃高溫處理,然後及時通風降溫,對病原菌有較好的控制作用。

4、加強棚室管理:及時通風,適當控制澆水,澆水後及時通風降濕;採用雙壟復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加土壤濕度外,還可以明顯降低溫室內空氣濕度,從而抑制番茄葉霉病的發生與再侵染,並且地膜復蓋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傳播。根據溫室外天氣情況,通過合理放風,儘可能降低溫室內濕度和葉面結露時間,對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應。及時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葉片儘可能的摘除,也可增加通風。實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過多,適當增加磷、鉀肥。

5、選用抗病品種,嚴把育苗關;市場上推廣的品種中高抗葉霉病的有佳粉15、佳粉16、佳粉17、中雜7號、沈粉3號、佳紅15等,可因地制宜,選用種植。

6、每年更換一次棚室薄膜,使用無滴膜,經常清除膜上灰塵。定植密度不要過高,及時整枝打杈、綁蔓,植株坐果後適度摘除下部老葉,以利通風透光。露地番茄要早定植,深中耕,復蓋地膜或培土,促進植株生長。

7、栽培前期注意提高棚室溫度,後期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病勢發展時,可選擇晴天中午,密閉棚室使溫度上升到36~38℃,保持2個小時可有效地抑制病情發展。

藥劑防治

(1)噴霧施藥應在發病初期,以上午用藥為宜,先摘除病葉,再噴灑藥液,要注意葉背面用藥。

(2)預防期:預防方案:(霉止)30—50ml+(沃豐素)25ml+大蒜油15ml兌水30斤,定期噴霧。

治療方案:發病初期:(霉止)50-70ml+大蒜油15ml+(沃豐素)25ml兌水30斤連噴2-3次,3天噴施1次,控制後改為預防。發病中後期:(霉止)70-100ml+大蒜油15ml+(沃豐素)25ml兌水30斤連噴2-3次,3天噴施1次,控制後改為預防。

備註:大蒜油苗期使用減半,5-7ml。

番茄葉霉病番茄葉霉病

植保要領

1、發病期,及時清除病株殘體,病果、病葉、病枝等。

2、拉秧後徹底清除病殘落葉及殘體。

3、對保護地、田間做好通風降濕,保護地減少或避免葉面結露。

4、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