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立枯病

初發病時,頂端葉片呈缺水狀,並產生紅色小斑點,後來整枝葉片均出現這種症狀,且易脫落。後菌體在受害株內分布呈系統性,受害枝條樹皮凸出破裂,湧出先乳白色、後現粉紅色菌體和分生孢子;引起落葉及植株死亡。台灣稱立枯病,大陸稱乾枯病。是台灣番石榴毀滅性病害。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番石榴立枯病
英文病名:CommonGuavaseedingstemwil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MyxosporiumpsidiiSawadaetKurosawa
危害部位:全株。
分布:廣州
危害對象:番石榴

生理生化特徵

立枯病菌具有(型孢子,長橢圓形和短橢圓形,皆為單胞,分生孢子36℃,發芽最好,在16℃和40℃以上不發芽,長橢圓形的孢子較短橢圓的孢子發芽率高2~3倍,菌絲在30℃生長最好,高於40℃或低於16℃皆不能生長,以26~34℃為生長最適的溫度,病組織產孢溫度在16~36℃產孢量最高。濕度亦影響產孢,濕度愈高產孢愈多,濕度低於28℃以下,則甚難產孢。

侵染循環

病原菌只能經傷口侵害寄主。

發病條件

高溫時病勢進展頗速,颱風後發病嚴重。田間在春季後期、夏季等時期病勢發展較輕,病症也較輕微,但秋冬季則發生嚴重。

危害症狀

病原菌只能經傷口侵害寄主。引起落葉、落果而枝條枯萎。病勢慢慢擴及全株,使被害株死亡。本病為絕對傷口侵入,多由摘心或剪枝傷口侵入,初頂端葉片呈缺水現象,並產生紅色小斑點,後來整枝葉片皆如此,且易脫落,慢慢的菌體在被害株內分布呈系統性,被害枝條樹皮凸出破裂,著生乳白色後呈粉紅色之菌體,上有分生孢子以資傳播,引起落葉及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1.改善果園排灌設施,使土壤保持良好通透性能,以減少菌絲束的傳播。
2.坡地果園可植百喜草,不但作好水土保持,調節果園內相對微濕度,亦可阻止菌束的傳播。
3.罹病株並避免在病株附近再補植新苗,以減少該病原菌傳染源及殘存的機會。
4.慎選健康、強壯的種苗,避免在有病株附近的苗圃選種苗,以減少傳染病原菌的機會。
5.施用有機質肥必須經過發酵後再挖環溝施肥並覆土,避免過度施用生石灰等鹼性肥料。
6.修剪下來的枝葉應避免放在果樹根頸部。使該處能通風良好,挖除或剪除病株、病枝並燒毀,減少該病原菌感染髮病的機會。

7.適時使用殺菌劑進行滅菌,如修剪後果園全園噴藥,有效的藥劑包括:苯菌靈、真菌除、有機銅劑及氫氧化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