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集鎮

申集鎮

申集鎮位於五河縣的西北部,東臨沱湖,北靠沱河。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4.8萬。鎮轄17個村。申集已有l000多年的歷史,晟初興集於廟會,該集鎮又以申姓為大戶,故取名申集。申集歷史上是鹽路重鎮,在交通落後的古代是北鹽南運至蚌埠方向的必經之地。抗戰時期申集曾為泗五靈風縣政府辦公所在地。

基本信息

(圖)申集鎮申集鎮

申集鎮位於五河縣的西北部,東臨沱湖,北靠沱河。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4.8萬。鎮轄17個村。申集已有l000多年的歷史,晟初興集於廟會,該集鎮又以申姓為大戶,故取名申集。申集歷史上是鹽路重鎮,在交通落後的古代是北鹽南運至蚌埠方向的必經之地。抗戰時期申集曾為泗五靈風縣政府辦公所在地。

簡介

(圖)申集鎮申集鎮-廣場

申集交通便捷,區位優越。鎮內申小路南與省道五(河)固(鎮)路相接,北與泗縣至草溝路相通,即將鋪設的白夏路西與省道固(鎮)泗(縣)路相交,東與104國道相連。

申集鎮有耕地8.8萬畝,河湖水面0.6萬畝,沿河湖待開發低洼地1.8萬畝。農作物主要以小麥、水稻、花生為主。2004年,全鎮小麥面積72萬畝,總產22300噸;水稻面積5.6萬畝,總產30000噸;花生面積2.6萬畝,總產8180噸。全鎮土地資源、水資源、飼料飼草資源充足,發展畜牧水產養殖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條件得天獨厚。

申集鎮的主要產業是糧食和油料。2004年全鎮糧食產量55533盹,油料產量8891噸。主要工業企業是糧食加工條件和建築材料加工業。大米、麵粉加工占90%.年產值3300多萬元。

地理特色

(圖)申集鎮申集鎮-小路

申集鎮位於蚌埠五河縣的西北部,東臨沱湖,北靠沱河。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4.8萬,鎮轄17個村。申集已有l000多年的歷史,晟初興集於廟會,該集鎮又以申姓為大戶,故取名申集。申集歷史上是鹽路重鎮,在交通落後的古代是北鹽南運至蚌埠方向的必經之地。抗戰時期申集曾為泗五靈風縣政府辦公所在地。申集交通便捷,區位優越。鎮內申小路南與省道五(河)固(鎮)路相接,北與泗縣至草溝路相通,即將鋪設的白夏路西與省道固(鎮)泗(縣)路相交,東與104國道相連。申集是外商投資的理想之地。全鎮有耕地8.8萬畝,河湖水面0.6萬畝,沿河湖待開發低洼地1.8萬畝。農作物主要以小麥、水稻、花生為主。全鎮小麥面積72萬畝,總產22300噸;水稻面積5.6萬畝,總產30000噸;花生面積2.6萬畝,總產8180噸。全鎮土地資源、水資源、飼料飼草資源充足,發展畜牧水產養殖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條件得天獨厚。

基礎建設

(圖)申集鎮申集鎮-鄉下

改革開放以來,申集的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2004年全鎮生產總值3.8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O.62億元,農業總產值1.29億元,財政收入3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5元。

集鎮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全鎮有中國小22所(其中2所國中,20所國小),在校生8922人,教職工256人。鎮衛生院有醫務人員24人,床位20張。村衛生室、衛生站37所,醫務人員l48人。申集、喬張兩個集鎮開通了有線電視。35千伏變電所正在籌建,日供水l400噸的水廠即將竣工並投入使用。商業主要是農資、農機、家電、家具、日用百貨、建築材料、服裝銷售等。服務業主要有餐飲、農機修配、家電維修、電信、郵政、運輸、農機、農技等服務。

申集是澮北地區商貿重鎮。每逢三、五、八、十逢集,逢集日趕集人數一般在萬人左右。主要貿易商品為糧食、農資、石油、家電摩配、畜禽、肉類、水產品、建築裝潢材料、日雜百貨、服裝、木材家具、農副產品等,日貿易額達10-15萬元。

災後重建

(圖)申集鎮申集鎮-工廠

申集鎮位於五河西北邊陲,三面環水,且溝河湖相連。申集鎮2006年遭受了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全鎮8.8萬畝耕地有7萬畝被洪水吞沒,17個行政村有14個被洪水圍困,110個自然莊有86個全面進水,全鎮5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 3億元。

民之安危,重於泰山。確保每一個受災戶有糧可吃、有病可醫、有房可住,鎮黨委、政府作出的鄭重承諾。2006年的大災損失最為慘重的是種植業,改變種植業受制於天的弱勢產業命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8.8萬畝耕地的資源優勢,該鎮立足長遠,調整結構,突出抓好三個1/3:一是將1/3土地建成項目。該鎮新栽植的1萬畝片林成功抗禦了災害,使畝效益增加2至3倍。該鎮打算再造一個萬畝片林,形成產業特色,引進林木加工項目,推進林業產業化。二是將1/3土地建成高效農田。對2. 7萬畝旱作區,堅持“秋調春種,春調夏種,夏調秋種”的觀念,大力推行糧經、經經、糧經飼結合和立體間混套種,做到一年四季結構調整不間斷。三是將1/3土地建成旱澇保收區。秋種中,該鎮在確保7萬畝秋種作物及時安種下地的同時,主抓1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示範項目,並與1665戶農戶簽訂了回收訂單,可促使農民增收848.4萬元。

2008年五河縣申集鎮田野,近處是一片片綠油油、長勢喜人的小麥和油菜,遠處是一排排災後新房拔地而起;走進村莊,男女老少都忙個不停,編葦席、打草包、串珠子、搞養殖,到處洋溢著安寧祥和的氣息,讓人難以看到災後的“傷痕”。

養殖產業

(圖)申集鎮申集鎮

申集鎮受災後,政府及時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養殖業上,一抓漁業二次投放,發動千家萬戶買網捕魚,組織養殖大戶回收種苗,僅此一項農民增收240萬元;二抓水禽園區建設。在懷洪新河南沱河馬拉溝沿岸分別建立3個水禽養殖園區,三個養殖園已入駐養殖戶518戶,養鴨鵝15.5萬隻;三抓千家萬戶養殖。全鎮共發放養殖貸款158萬元,新增黃牛1500頭,新增生豬5680頭,新增山羊8260隻,新增鴨鵝28萬隻。二是實現1/3勞力就地轉移。鎮黨委、政府明確4名黨政班子成員主抓鎮內企業災後恢復,協調70萬元幫助40多家民營企業迅速恢復生產,解決了了3000多名勞力就業問題。與深圳、義烏等地建立聯繫,簽訂手工串珠訂單,有6500人參加串珠生產加工;利用稻草多的優勢,動員民眾編草包,有2000餘人從事草編;利用蘆葦多的優勢,動員民眾編葦簾,有3000餘人從事葦簾編織。三是組織1/3勞力外出打工。全鎮外出打工人數達1.1萬人,其中季節工7500人,常年工3500人。僅此一項農民年底可獲利4500萬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