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與基地建設研究

《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與基地建設研究》是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福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與基地建設研究

書對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組織過程中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理論分析,在案例分析、比較研究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力圖摸清我國產業共性技術供給的現狀,把握我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組織的問題和癥結,提出完善我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組織機制、加強科研基地建設的政策建議,為政府相關決策提供支撐。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一、“共性技術”的提出

(一)科學技術與研究開發

(二)“共性技術”概念的提出

(三)本項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關於共性技術概念的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二)國內文獻綜述

三、產業共性技術的內涵、特點和分類

(一)產業共性技術的內涵和特點

(二)產業共性技術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產業共性技術的分類

(四)共性技術與相關概念的聯繫和區別

四、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內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動因和風險分析

(一)企業獨立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的動因及風險分析

(二)合作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的動因及風險分析

二、政府在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中的作用

(一)政府支持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理論依據

(二)政府支持產業共性技術的幾個基本原則

(三)政府支持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方式

三、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的產權歸屬與分享

(一)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的特點及產權界定的意義

(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產權確認與分享的基本原則

(三)對不同主體在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產權共享中伙伴關係的理論探討

(四)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成果共享的模式與實施機制探討

第三章 我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體系的歷史演進

(一)第一階段(1949~1981):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的“計畫”時期

(二)第二階段(1982~1998):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新舊體制過渡時期

(三)第三階段(1999~2005):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新體系的探索時期

(四)第四階段(2006~):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體

第四章 我國煤炭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及基地建設

第五章 我國裝備製造為共性技術研發組織與基地建設

第六章 國外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組織方式與運作機制

第七章 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選擇

第八章 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組織與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概述

科學和技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曾被嚴格區分。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科學技術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過去那種把科學和技術嚴格區分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不僅科學可以跨越國界,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亦是政府作用的重要領域;而且,研究者發現,在複雜的技術體系中有一類基礎性技術同樣具有準公共物品的特徵,需要政府給予適當的干預。這類基礎性技術就是共性技術。本章闡述本項研究提出的背景和意義,然後在對國內外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界定產業共性技術的內涵和特點,最後,介紹本書的重點內容與基本方法。

一、“共性技術”的提出

(一)科學技術與研究開發

科學和技術儘管可以從不同方面作區分,但二者之間的界限變的越來越模糊。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的周期已大大縮短。在20世紀初期之前這個周期大約需要30年,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已縮短到5年左右。在此情形下,嚴格區分科學和技術已沒有多大意義。科學技術與研究開發(R&D)已密切相關,無法分開。如果說在刀耕火種的年代,僅靠經驗的積累就能有所發現或有發明的話,那么現代科學技術離開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開發,幾乎不可能形成和發展。按照OECD的定義,研究開發是為了增加知識量,進行人類文化和社會知識的探索,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用途,從事創造性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