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統計學學習指導

生物統計學學習指導

1.1目的要求 2.1目的要求 2.1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生物統計學學習指導生物統計學學習指導
平裝: 21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030219497
條形碼: 9787030219497
商品尺寸: 25.6 x 18.6 x 1 cm
商品重量: 340 g
ASIN: B001E0YW5Y

內容簡介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生物統計學》(第四版)立體化教材項目之一。本書旨在為《生物統計學》的學習提供概要性總結、資料擴充、難點解析,通過增加具體實例和對習題的解答,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其內容編排與教材各章內容相對應,共14章。內容包括目的要求、內容提要、難點評析、例題解析、習題解答和自我測驗6部分。書後附有自我測驗答案。
本書可作為綜合性大學、師範院校生物類及其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配套學習輔導書,也可作為從事生命科學、生物工程、農業科學、林業科學、醫學、畜牧獸醫、水產科學等專業的科研工作者、教師和研究生的參考書。

編輯推薦

本書在內容體系安排上與《生物統計學》(第四版)保持一致,共14章。內容包括目的要求、內容提要、難點評析、例題解析、習題解答和自我測驗等6部分。書後附有自我測驗答案。目的要求部分提出了本章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內容提要部分概要地介紹了本章的主要知識點和難點、關鍵點;難點評析部分是對本章的疑難問題進行較細緻的剖析,適當擴充了部分內容,對重要問題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以及注意事項作了介紹;例題解析部分是在教材例題的基礎上,重點選取部分代表眭的例子對其解題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計算和評述;習題解答部分對教材每章後所附思考練習題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自我測驗部分則是結合《生物統計學》各類考題形式,設計了部分題目,主要包括填空、判斷、名詞解釋、單項選擇和計算等5種類型,供讀者練習。書後附有自我測驗答案,供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論
1.1 目的要求
1.2 內容提要
1.3 難點評析
1.4 習題解答
1.5 自我測驗
第2章 試驗資料的整理與特徵數的計算
2.1 目的要求
2.2 內容提要
2.3 難點評析
2.4 例題解析
2.5 習題解答
2.6 自我測驗
第3章 機率與機率分布

精彩看點

第2章 試驗資料的整理與特徵數的計算
2.1 目的要求
(1)熟悉不同類型資料的整理和相關統計圖表的製法。
(2)掌握常用幾種平均數和變異數的基本概念及計算方法。
2.2 內容提要
試驗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是數據資料處理的首要環節。根據生物的性狀特徵,試驗資料可分為數量性狀資料和質量性狀資料兩類。數量性狀資料是由計數或測量的方法得到的,又分為計數資料(非連續變數資料)和計量資料(連續變數資料)。質量性狀資料(屬性資料)常常經過數量化再進行統計分析。試驗資料蒐集的常用方法有調查和試驗,其中,調查又可分為普查和抽樣調查兩種方式。資料的整理一般需經過對原始資料的檢查、核對,確保資料正確無誤後即可製作次數(頻率)分布表和次數(頻率)分布圖。作次數(頻率)分布表耐,根據資料分類不同,計數資料可用單項式分組法、計量資料用組距式分組法分組,再統計各組的次數,計算其頻率和累積頻率,最終製成表格。次數(頻率)分布圖主要有適合於計數資料和屬性資料的條形圖、餅圖,適合於計量資料的直方圖、多邊形圖,反應變數間相關性及變化趨勢的散點圖等。通過製作統計圖表可以定性地反映資料的特徵,但要定量描述其特徵,還要進一步計算資料的特徵數。
試驗資料均具有集中性和離散性兩種基本特徵。平均數是反映集中性的特徵數,變異數是反映離散性的特徵數。常用平均數包括算術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和幾何平均數等。算術平均數具有離均差之和等於零和離均差平方和為最小等基本性質,可以用直接計算法、減去(加上)常數法和加權計算法來計算。常用變異數包括極差、方差、標準差和變異係數等,極差是資料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計算簡單,但只能反映數據的最大波動範圍;方差等於觀測值離均差的平方和除以其自由度,可以反映出資料中每一個觀測值的變異;標準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其單位和變異程度與平均數相符,是表示資料變異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用標準差再除以其平均數即為變異係數,變異係數是變數的相對變異量,可以進行平均數相差懸殊或單位不同的資料間變異程度的比較。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