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規劃——尺度、空間布局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規劃——尺度、空間布局與可持續發展》作者:張洪軍 主編 劉正恩、曹福存 副主編。

生態規劃——尺度、空間布局與可持續發展

所屬類別

科技 >> 環境 >> 生態科學

作者:張洪軍 主編 劉正恩、曹福存 副主編

叢書名:生態學重點學科叢書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書號:978-7-5025-9374-2

開本:16 裝幀:平 版次:1版1次 頁數:308頁

生態規劃近年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是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社會文明、經濟高效三者和諧的重要手段。

本書內容區別於以往生態規劃理念。針對我國的具體現狀,明確提出了尺度生態規劃空間效應與空間布局問題。本書從生態規劃的基礎理論講起,詳細介紹了生態規劃的具體內容、承載力分析、生態調控與生態安全、生態評價與方法、生態規劃中的文化建設、尺度生態規劃模式與案例等內容。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生態規劃的內涵與外延1

一、生態規劃定義的演化1

二、生態規劃的類型2

三、現代生態規劃特徵、原則與內容4

第二節生態規劃的發展簡史6

一、萌芽階段6

二、發展階段7

三、相對成熟階段8

第三節中國生態規劃現狀與發展趨勢9

一、中國生態規劃的發展9

二、生態規劃存在的問題10

三、生態規劃面臨的挑戰12

四、生態規劃的發展趨勢13

第四節生態規劃的尺度問題14

一、生態學中的尺度14

二、生態規劃中的尺度15

三、尺度生態規劃16

第五節生態規劃的空間布局17

一、空間辨識17

二、空間布局18

三、空間布局的經濟目標18

四、空間布局的非經濟目標20

五、空間布局的協調與遵循原則20

第六節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21

一、生態環境建設21

二、可持續發展22

三、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的協同關係25

複習思考題27

第二章生態規劃的基礎理論28

第一節生態學及核心思想的擴張28

一、生態學28

二、生態學的分類30

三、生態學核心思想的擴張31

四、生態學的研究進展32

第二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與核心內容34

一、生態學的十個基本規律34

二、生態學的基本原理35

三、生態學研究的兩個核心內容36

四、景觀生態學——套用前景廣闊38

第三節區域與資源生態學41

一、區域生態學與資源生態學41

二、資源開發利用對自然環境的影響43

三、資源環境問題的生態學實質44

四、資源開發利用規劃44

第四節保護與恢復生態學45

一、保護生態學與恢復生態學概念45

二、保護生態學遵循的基本原理46

三、恢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研究內容47

第五節人類生態學48

一、概念與理論48

二、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51

第六節經濟地理學的基本思想52

一、經濟地理學概念及基本內容52

二、知識經濟對經濟地理學的影響53

三、我國的經濟地理學56

第七節複合生態系統的思想與內涵57

一、系統科學理論57

二、複合生態系統理論59

三、複合生態系統的生態控制論原理62

四、生態規劃中的系統科學原理63

第八節區域化變數理論63

一、地學實測數據特性63

二、地統計學理論及生態學意義64

三、區域化變數理論64

複習思考題66

第三章生態規劃的具體內容67

第一節尺度生態規劃的流程與對象67

一、生態規劃的流程67

二、規劃範圍與規劃目的確定67

三、複合系統的辨識與診斷70

四、尺度生態規劃的範圍及主要內容78

第二節生態規劃的指導思想與目標88

一、生態規劃指導思想的確定88

二、生態規劃的目標89

三、生態規劃遵循原則90

第三節生態規劃的實施過程簡介91

一、生態調查與基本製圖91

二、系統生態分析與評價92

三、生態功能分區與生態經濟區劃93

四、互動與決策94

五、重點建設項目空間布局95

六、生態規劃方案評價95

第四節生態規劃的分析方法95

一、分析方法概述95

二、分析的流程、因子確定與區劃96

三、生態適宜性分析98

四、生態脆弱性分析101

五、生態敏感性分析107

六、空間信息處理系統——可視化109

第五節生態功能分區與生態經濟區劃110

一、生態功能分區與生態經濟區劃的地位110

二、生態功能分區110

三、生態經濟區劃113

第六節生態規劃的指標體系117

一、複合系統規劃的指標體系117

二、生態規劃指標體系介紹117

三、自然系統的指標體系120

四、經濟系統的指標體系120

五、社會系統的指標體系120

六、文化系統的指標體系121

七、基於行政區劃的生態規劃指標121

第七節基於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125

一、生態經濟——循環經濟125
二、生態經濟基本觀點與模式125
三、生態經濟整合模式127
複習思考題128
第四章承載力分析130
第一節承載力130
一、承載力提出的背景130
二、資源承載力的涵義132
三、資源承載力分析包含的內容132
第二節生態承載力133
一、概念133
二、理論內涵133
三、特性134
四、研究方法134
五、指標與計算方法136
第三節土地承載力137
一、概念137
二、研究內容138
三、研究方法139
四、研究趨向139
第四節水資源承載力140
一、概念與內涵140
二、特徵141
三、主要影響因素141
四、研究方法142
五、計算方法143
六、生態水利建設145
第五節礦產資源承載力147
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147
二、礦產資源可持續力148
三、礦區可持續發展模型148
第六節旅遊資源承載力149
一、概念150
二、旅遊資源承載力的構成與分析方法150
第七節生態壓力與系統調控152
一、生態壓力152
二、生態系統的調控152
複習思考題154
第五章生態調控與生態安全155
第一節生態調控的方法與內容155
一、生態調控155
二、研究方法155
三、調控內容156
第二節生態安全的研究內容158
一、生態安全158
二、生態安全問題159
三、生態安全的多尺度分析160
四、生態安全格局163
五、區域生態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165
第三節生態調控與生態安全的關係167
一、生態調控保障生態安全167
二、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控正常運轉168
三、生態安全格局中的生態調控單元168
複習思考題169
第六章生態評價與方法170
第一節生態評價170
一、概念170
二、內容170
三、尺度原則171
第二節生態評價的指標與方法171
一、生態評價的指標體系171
二、生態評價的方法172
三、系統協調度175
第三節生態風險評價176
一、概念與特點176
二、內容與步驟178
第四節區域生態風險評價179
一、概念與方法179
二、評價步驟180
第五節生態足跡評價181
一、基本概念181
二、生態生產性土地182
三、可持續性和生態安全的衡量183
複習思考題185
第七章生態規劃中的文化建設186
第一節人類社會古代傳統生態觀186
一、人類社會的生態化發展186
二、中國古代傳統生態觀187
三、其他國家古代的生態觀188
第二節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189
一、生態文化189
二、生態文明191
第三節生態規劃的文化理念192
一、歷史文化背景192
二、生態規劃的文化內涵193
三、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態文化產業195
第四節文化指標體系203
一、指標體系建立的意義203
二、指標體系建立的必要性203
三、指標體系建立的基本方法204
第五節生態規劃與文化保護205
一、生態規劃中文化的地位205
二、生態與文化的有機結合206
三、生態規劃與文化建設207
複習思考題208
第八章尺度生態規劃模式與案例209
第一節新農村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209
一、規劃對象背景介紹209
二、資源與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211
三、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211
四、重點建設項目與空間布局213
第二節城鎮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218
一、規劃項目背景介紹218
二、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222
三、社會經濟發展誤區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225
四、指導思想、目標與任務226
五、承載力分析與生態功能分區228
六、重點建設內容230
第三節產業園區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233
一、規劃項目背景介紹233
二、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產業發展的必要性235
三、生態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237
四、指導思想、原則、目標與建設內容238
五、生態功能分區與生態產業空間布局239
六、重點建設內容、空間布局與可持續發展模式240
第四節城市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模式249
一、規劃項目背景介紹249
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優勢252
三、指導思想、原則、目標與建設內容255
四、基於生態功能分區的生態經濟區劃257
五、重點建設項目、空間布局與可持續發展模式258
第五節區域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271
一、新疆天山北坡基本概況271
二、新疆天山北坡區域生態環境與現狀分析274
三、區域總體生態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276
四、產業空間生態轉移——生態保育和產業結構調整278
五、建立準噶爾盆地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279
六、山盆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區域戰略對策280
複習思考題28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