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

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

《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是美國最好的當代作家之一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所著。並獲得《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的最佳讚譽。並於2016年1月1日 出版,圖書出版之後受到更大的關注,被《時代雜誌》認為是“對知識分子最後的演講”,並與賈伯斯的演講一起入選“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畢業演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

兩條小魚在水裡游泳,突然碰到一條從對面游來的老魚向他們點頭問好:“早啊,小伙子們。水裡怎樣?”

小魚繼續往前遊了一會兒,其中一條終於忍不住了,他望著另一條,問道:“水是個什麼玩意?”

這是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2005年在肯揚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從生活中最顯而易見的平常之事入手,討論如何擺脫生命中的重複單調,獲得內心自由,保持意識的清醒鮮活。華萊士提醒我們,日常生活就是我們本身,既絕望又禪意,而要“在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困難得不可想像”。

這場演講當時默默無聞,之後卻突然逆襲,演講錄音通過郵件和部落格在朋友圈不斷流轉,引發廣泛共鳴,後有工作室根據錄音製作了短視頻,在Youtube上,一周就超過400人點閱。圖書出版之後受到更大的關注,被《時代雜誌》認為是“對知識分子最後的演講”,並與賈伯斯的演講一起入選“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畢業演講”。

遺憾的是,這位天才的作家卻在3年後因嚴重的抑鬱症自殺,這也讓這篇演講更加震撼: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我們要學會提醒自己走出思維定勢的泥沼;給你身邊的人多點空間——因為你不知道他們正面對怎樣的困苦。

作者簡介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FosterWallace,1962-2008),美國最好的當代作家之一,與喬納森·弗蘭茨並稱為美國當代文學“雙璧”。

24歲時華萊士的過人天賦即得以展現,英語文學專業畢業論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說——《系統的笤帚》(TheBroomoftheSystem),讓華萊士初現文壇即大放光彩。1993年憑藉《無盡的玩笑》(InfiniteJest)獲得麥克阿瑟基金(MacArthurFoundation)獎勵,2005年《無盡的玩笑》被《時代雜誌》評選為“1923年以來世界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之一”,與詹姆士·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加迪斯的《承認》和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等相提並論。

在作品廣受讚譽的同時,華萊士也飽受抑鬱症折磨。2008年,華萊士在加州的家中上吊自殺,年僅46歲。

死後留下未完成的小說手稿《蒼白帝王》,經編輯整理出版後,榮獲2012年普利茲獎小說獎提名。

生前唯一一次公開演講的錄音也在朋友圈和網際網路廣泛流傳,出版後引起更大關注,被《時代雜誌》評為“對知識分子的最後演講”,與賈伯斯一起入選“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畢業典禮演講”。

相關評價

2009年,美國小布朗出版公司(Little,BrownandCompany)將華萊士的演講整理出版,出版後受到更大的關注。《時代雜誌》認為,“你可以把它當作對知識分子最後的演講”;《紐約時報》認為,“該書讓我們看到了力量、良善和寬容,而這些品質,是那位頭腦王國的主宰(思維定勢)永遠都無法打敗的”。

2013,美國知名媒體評選出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十大畢業典禮演講”,第一名是史蒂芬•賈伯斯(SteveJobs)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而緊隨其後的就是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這篇演講。

在中國文化圈和知識界,華萊士的演講也廣為人知。青年作家蔣方舟如此評價道:“非常喜歡的一段演講,可能很多人都看過。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2005年在某大學的畢業演說,關於如何擺脫生命中循環的無聊,獲得內心自由。前幾天讀他的傳記《每個愛情故事都是鬼故事》,重溫視頻,依然感動。然而,華萊士自己也沒有擺脫生而為人的痛苦,3年之後自殺身亡。”其實,在很多人看來,這位天才作家的早逝讓這篇演講更加震撼: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我們要學會提醒自己走出思維定勢的泥沼。同時,我們要學會給身邊人更多的空間,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正在面對怎樣的困苦。

演講的文字稿也在讀者中廣為傳播。在引進著作權之前,已經有好多網友自發翻譯該書,並且在各種翻譯群里學習討論,還有人將翻譯稿上傳,僅在百度文庫上就有11034人閱讀、1662次下載。

在文藝青年聚居地豆瓣社區,該書的英文版本有96人讀過、14人在讀,219人想讀。有一位讀者如此評價道:“很久沒有這么讓人醍醐灌頂的時候了。近一年以來,除了無意讀到梁啓超先生的《論成敗》短文,就是因緣際會看到演講視頻,隨即就入手了英文的原版書,現在是枕邊讀物,真心喜歡!”

我們都知道“生命”是不大可以談論的,談起來難免會失言。但這次,有個作家清醒、凜冽地就生命這個不朽的命題,與我們來了一次長談。

閱讀這本書之前,華萊士是一個我完全陌生的作家,也不知道他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作家。他的小說是其生活的延伸,有吸毒、政治、恐怖主義等等。他一直在探索這個物質世界,包括人們的感受。這一個個小說,亦如他編織的遊戲,結構布局毫無章法,且敘事碎片化,誇張的語言,那么多的人物構造,而他玩的遊刃有餘,如果你讀不懂他的小說,那是因為太怪誕。華萊士這個天才,知道的太多,也就活得太辛苦。他把自己所關注的通過文字呈現出來,世人是得到了警醒,他卻永遠處在茫然、孤獨中,最終於2008年9月12日在家自殺,那時,他46歲。

如果單純地把《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看作一份演講記錄,或者一個人生哲學,有些膚淺。最好不要去定義,更不要去定義它的重要性。一旦畫圈圈,人的思維也會受限制。

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生活里的一個意外。在生活中,人們重複著十年前的習慣和煩惱:每天坐同一班公交上下班,擁擠、擁擠、擁擠;超市購物總是排長長的隊伍,可憎、可憎、可憎。時時刻刻,習以為常,導致生活變得虛假、空洞。然而《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有力地把這種死氣指證出來,並且要求讀者審視自身和生活。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宛如陷入恐高狀態,腦袋繃緊、暈眩、緊張、焦慮,閱讀完之後,就是這些日常生活,難得靜下的時刻-----發現自己呼吸順暢了,眼睛有光了,獲得了重生的力量和信念,無論面對他人,還是面對日常。

“兩條小魚在水裡游泳,突然碰到一條從對面游來的老魚向他們點頭問好:‘早啊,小夥伴們。水裡怎樣?’小魚繼續往前遊了一會兒,其中一條終於忍不住了,他望著另一條,問道:‘水是個什麼玩意?’”

這是《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的開場,像一聲吆喝,路上的人停了下來。一個小故事,沒有詳論故事情節,機智、巧妙、不饒彎子,直接開始闡述下一部分內容。大概聰明人講話都是如此,不拖拉、不擰巴,以自己的方式講,承認你的感受,但他不管你是否聽不懂,也不管你是否跟得上節奏,他還是要用自己成了氣候的功力講下去。因為華萊士清楚這個事實,你現在不懂,也許你明天就會懂了,也許你後天就回懂了,反正有一天你終究會懂。他所做的,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把生活的面具給你揭下來。

事實無法搪塞,只能通過概述,完整且準確地呈現出來。我們這么多年受到的教育像是被固定在了老房子裡的牆上,當然,我們的思維也被固定在了老房子裡,像灰塵,古老沒有分量。華萊士說我們應當接受的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是對於思考內容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華萊士當然沒有教唆我們去否定別人的思考。他站在冰冷曠野,我們縮在溫暖屋子裡,他莊重嚴肅地看著我們,我們看著自己,生活立在一邊不說話。生活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它就在當下,我們卻始終活在過去,我們自然不會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生活始終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活法,就叫做默認設定,說到底,我們正在生命的表面“驕傲”地老去。奧修有句話,“如果你只是在時間的海洋表面游泳,你將永遠都會害怕,因為表面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並不是真正的海洋,它只是疆界.....”我們害怕過嗎?不,我們沒有害怕,我們反而理直氣壯地過完一天又一天。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害怕,也許,某一天,我們真的會被生活吞沒。

“成年人用槍自殺式,幾乎都會選擇瞄準自己的腦袋,這絕非偶然巧合。實際上,大多數自殺者在扣動扳機之前便早已死去。”此番話,華萊士已經控制住了人們的念頭,但在這裡,華萊士卻開始慢慢地講了,即使他的前戲足夠讓眾人精神高潮。他緊接著舉出了一個例子,你可以用兩種思維逛超市,心情先於文字,情緒先於概述,在這個層面上,《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可以說是重新突破、探索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活始終在身邊,但是會造成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意義就是保持警醒與自覺。

那么,究竟何謂保持自覺與清醒呢?這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了這個問題。我們關注蘋果7最新上市時間,我們知道去免稅店買什麼最合算,我們以討論熱播劇來拉近關係,我們可以準確地說出一年來娛樂圈的大事....而與我們自己相關的事,我們竟然很少關注!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現在煩惱的是什麼,我們也不確定自己的愛人工作是否順心,我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究竟付出得夠不夠,我們更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由此而言,在生活中保持自覺與清醒,困難得難以想像;要使生活永遠充滿鮮花,困難得更難以想像。不過,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頭開花,美麗他人。自我相處,要給自己大部分空間。與他人相處,要記得給別人留時間。用不同的角度對待生活,你收穫的不止自由,還有快樂,這種辦法很簡單又很困難,所以叫做《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

什麼是真正重要的自由呢?書中給出了解釋:真正重要的自由,意味著專注、自覺、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誠地關懷他人,並且每天都以無數瑣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為他人犧牲奉獻。

如果你依靠此書從日復一日的繁瑣無聊中得以脫身。生命中的自由力量,此刻徹底展現。如此,生活像是被淨化了似的,清淨而優雅,人活著既可柔軟又可韌性。

所獲讚譽

入選“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畢業典禮演講”,第一名為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緊隨其後的就是華萊士的這篇演講。

《時代雜誌》:“你可以把它當作對知識分子最後的演講。”

《紐約時報》:“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力量、良善和寬容,而這些品質,是那位頭腦王國的主宰(思維定勢)永遠都無法打敗的。”

蔣方舟:“非常喜歡的一段演講,可能很多人都看過。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2005年在某大學的畢業演說,關於如何擺脫生命中循環的無聊,獲得內心自由。前幾天讀他的傳記《每個愛情故事都是鬼故事》,重溫視頻,依然感動。”

在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TheGlossary工作室根據錄音製作的演講視頻,短短一周內就有超過400萬人點閱。

在中文著作權引進著作權之前,已經有好多網友自發翻譯傳播該書內容,僅在百度文庫上就有11034人閱讀、1662次下載;在文藝青年聚居地豆瓣社區,該書的英文版本有96人讀過、14人在讀,221人想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