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族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

甘肅民族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

《甘肅民族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作者王扎西,2010年6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基本相信

作 者:王扎西 編
叢 書 名:
出 版 社: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08312
出版時間:2010-06-01
版 次:1
頁 數:290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政治/軍事 > 中國政治

內容簡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歷史任務、黨的自身狀況都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為了適應這些新變化,我們黨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人民民眾以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發揮出來,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鬥;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抓緊解決人民民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民眾基礎,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廣大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只有把這些工作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做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從這一意義上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為我們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和諧社會的歷史淵源
第一節 中外思想家對和諧社會的描述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
第三節 構建和諧社會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第三章 甘肅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目標任務和原則
第一節 甘肅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和著力點
第二節 甘肅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
第三節 甘肅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原則
第四章 促進民族地區全面協調發展
第一節 落實科學發展觀 促進民族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全面發展的含義
第三節 協調發展的內涵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第五節 加強社會事業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五章 加強民族地區法制建設 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少數民族權益
第一節 完善公民民主權利保障制度
第二節 加強民政工作 逐步健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三節 促進教育公平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六章 弘揚少數民族優秀的多樣性文化 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
第一節 建設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第二節 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強化社會誠信意識
第三節 加強網路管理 開展社會和諧創建活動
第七章 加強民族地區的社會管理
第一節 建設民族地區服務型政府
第二節 完善城鄉及社區基層服務和管理網路
第二節 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 妥善處理不同群體的特 殊利益
第四節 妥善處理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及突發事件 完善應急管理體制
第五節 加強民族地區的安全工作管理
第八章 激發活力 增進民族團結 和諧民族關係
第一節 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促進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第二節 正確處理宗教關係 引導宗教為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節 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幹部隊伍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第九章 加強黨對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領導
第一節 各級黨組織在民族地區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領導責任
第二節 努力提高民族地區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專業素質、領導水平
第三節 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幹部隊伍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第四節 深入開展民族地區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和諧社會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
一、空想社會主義者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
莫爾在1516年完成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簡稱《烏托邦》)中詳盡地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和諧社會。他在社會主義史上第一次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會罪惡的根源,主張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社會生產。烏托邦是一個人人平等、互尊互愛、和諧相處、共享幸福的民主國家;同時烏托邦也是一個具有良好的法律,人人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國家;烏托邦還是一個實行宗教寬容、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這樣一個社會,自然是一個非常和諧的社會。
聖西門將理性主義作為他的學說的基礎。他通過對人類理性的進步史的考察,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一個永恆的理想社會制度。他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制度是“實業制度”,也叫“和諧制度”。在實業制度下,國家的所有行動都是周詳計劃、通力協作的結果,而不是處於無政府主義狀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再是壓迫和被壓迫的關係,一切特權都將被廢除,“全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和一些共同的利益,所以每個人在社會關係方面只應把自己看成是勞動者社會的一員”。在他看來,只有在實業制度下才能實現平等和自由,因為真正的實業制度是“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原則上,它否認一切以出身為基礎的權力,不承認種種特權”。他認為,在理想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通過勞動生產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以滿足人類的需要。在未來社會的勞動成果的分配問題上,聖西門主張要按才能和貢獻進行分配,包含著按勞分配的思想萌芽。他指出,為他人造福是實現個人幸福的途徑,“凡是不以有利於自己同類的方式尋找幸福的人,不管他的前途怎樣光明,也不會是幸福的”。他還強調,養成人們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觀念對未來的和諧社會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