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裝燒方法

在《中國陶瓷史》第九章"明代的陶瓷"中論述到嘉靖,萬曆時期的五彩瓷器與成化鬥彩有明顯不同的一節時,有這么一段文字:
"在清代康熙時期的釉上藍彩發明之前,瓷器上的藍色,只能用釉下青花來表現。五彩圖案中,有了這種藍色,就能增加色澤的對比感;沒有這種藍色,就顯然減少了鮮艷的程度。在這裡,青花和紅,黃,綠等色處於一樣地位該用藍色的地方,就用釉下青花來表現。在成化彩瓷中,就有這種表現手法。這一類成化彩瓷究竟仍稱鬥彩呢?還是應該稱為青花五彩,甚至就稱為五彩,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見《中國陶瓷史》384頁。
這裡,要把相同的表現手法用幾個名稱去歸納時,似乎產生了這樣的矛盾,舉棋不定而徘徊於幾者之間,或者說,不知怎樣去稱呼這兩個階段中共同的表現手法。而這容易讓讀者感到迷茫-- 一種無所適從之感。
其實問題的解決也很簡單。首先讓我們把幾個名稱明確一下,同類的表現可歸納成一個概念,在這總概念下,同類的兩個歷史階段再分別稱呼。那么,凡是在明代先用釉下青花勾畫出了圖樣,燒成後再以釉上彩彩繪了的彩瓷,不論是成化朝或是嘉靖,萬曆朝是以濃艷取勝的,可以一概歸納為"大明五彩,在這個概念下,根據成化年間與嘉,萬年間的不同特點分別稱之為"成化鬥彩"和"青花五彩"。這樣,概念清楚,關係分明,對於陶瓷史中明代彩繪的研究也就富於條理性。
根據明清時代彩繪史的發展,可知這樣的概念成立的。
成化鬥彩的主要成就,是成熟和較為普遍地燒制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新產品。由於是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互相爭奇鬥豔,故謂這鬥彩。在這一階段的彩瓷中,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的決定性主色。在以青花勾好圖案的輪廊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範圍填入,或者先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一部分,釉上再著色畫色彩的部分,甚至有的圖案,基本上由青花表現,釉上只是略加點綴色彩,有時這種點綴還是顯得可有可無的。所以盡營成化鬥彩的釉上色鮮艷,但從整個裝飾風格與嘉,萬年的彩瓷及清代康熙五彩比較來看,認疏雅為化成彩瓷的風格,這正是釉上釉下相互爭春頭鬥豔的特點。所謂"爭"、"斗"、當然要釉上釉下各有相當的"實力",才能爭、斗得起來。正因為釉下青花的雅色分量占了裝飾畫面分量的相當部分,才顯得清疏淡雅。再從釉上色的配方工藝來看,是溯自唐三彩和宋代紅綠彩以來的低溫鉛釉系統,主要著色元素為鐵、銅和鈷。這一點有別於西方傳入我國的景泰圖、琺瑯彩那含硼、含砷等特點的釉上彩。2041
成化鬥彩的高度工藝成就,歷經弘治、正德兩朝,發展成為彩瓷史上又一新階段的嘉靖、萬曆五彩瓷器。這個階段彩瓷裝飾特點與成化彩瓷的區別在於,如果說成化彩瓷的釉下青花是決定性主色的話,那嘉、萬時期的彩瓷只把釉下青花作為與釉上五彩同等的一種色存在,在需要藍色的時候,就以釉下青花來代用。若需要釉上藍色,那就有待於康熙時期的發明了。嘉、萬時期彩瓷的這種特點,稱為"青花五彩",意即青花與五彩作為色的價值在一件裝飾上的同等存在,所以,這時期的彩瓷圖案花紋滿密色彩濃艷,釉下青花已失去與釉上色互相爭鬥的實力,再也不具成化鬥彩那清疏淡雅風格。但其它,如燒成工藝和釉上色配方工藝與成化鬥彩基本相同。仍先畫釉下青花燒成後再彩繪釉上色,只是釉上色上得更多更滿密而已。配方工藝也是沿襲成化鬥彩的低溫鉛釉系統,只不過在著色劑、氧化鋁和石粉(石英)配比上變化而得到更多的顏色品種罷了。
成化鬥彩到青花五彩的發展清楚地表明:兩者是同一事物發展的前後兩個階段,共同的彩繪步驟和燒成工藝,及共同的中國傳統低溫鉛釉釉上彩,構成了"大明五彩"這個概念的基礎;也標明了明代五彩瓷彩繪藝術的特點。由成化鬥彩到青花五彩,則是大明五彩發展的進程。
如果上面所述條理清楚、言之成理的話、那么對於在兩個階段中出現的相同表現手法的怎樣看待也就有了根據。
讓我們先下不要拘泥於"成化鬥彩"或"青花五彩"的名詞中,走出這個圈子站在客觀評價的立場,那么,對成化朝出現的青花五彩式的作品,在年代上從其本身出發如實地承認是成化朝的產品,在彩繪裝飾上也從作品出發如實地歸類於青花五彩;不過得指出,這是成化鬥彩中早熟的嘉、萬青花五彩的胎兒,啟示著後者有反於前者風格的彩瓷新階段之產生。同樣,對在嘉、萬朝中如出現成化鬥彩式的作品,也是用上述方法在年代上歸嘉、萬朝,在裝飾風格上歸類於成化鬥彩,而在彩瓷史上則體現了前後者表現手法上的因襲關係。如果說在今後還發現成化朝之前的鬥彩作品,也可以此法分別歸類。
由此看來,大明五彩中的成化鬥彩和青花五彩除了作為成化朝和嘉、萬朝兩個彩瓷階鋁的名稱外,還具備了裝飾風格上的專業性名稱的性質,這可能對於從整體把握明代彩瓷史不無裨益。不知然否,請同行們指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