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之存在

不是平面,是一立體 是一存在,靜止的存在,美的存在 詩的第二節中,“瓶”的形象漸漸呈現在我們眼前。

詩歌

《瓶之存在》——作者:覃子豪
淨化官能的熱情、升華為零,而靈於感應
吸納萬有的呼吸與音籟在體中,化為律動
自在自如的
挺圓圓的腹
挺圓圓的腹
似坐著,又似立著
禪寂然的靜坐,佛之莊嚴的肅立
似背著,又似面著
背深淵而面虛無
背虛無而臨深淵
無所不背,君臨於無視
無所不面
面面的靜觀
不是平面,是一立體
不是四方,而是圓,照應萬方
圓通的感應,圓通的能見度
是一軸心,具有引力與光的輻射
挺圓圓的腹
清醒於假寐,假寐於清醒
自我的靜中之動,無我的無功無靜
存在於肯定中,亦存在予否定中
不是偶然,沒有眉目
不是神祗,沒有教義
是一存在,靜止的存在,美的存在
而美形於意象,可見可感而不可確定的意象
是另一世界之存在
是古典、象徵、立體、超現實與抽象
所混合的秩序,夢的秩序
誕生於造物者感興的設計
顯示於混沌而清明,抽象而具象的形體
存在於思維的赤裸與明晰
假寐七日,醒一千年
假寐千年,聚萬年的冥想
化渾噩為靈明,化清晰為朦朧
群星與太陽在宇宙的大氣中
典雅,古樸如昔
光煥,新鮮如昔
靜止如之,澄明如之,渾然如之
每一寸都是光
每一寸都是美
無需假借
無需裝飾
繁星森然
閃爍於夜晚,隱藏於白晝
無一物存在的白晝
太陽是其主宰
青空渺渺,深邃
而有不可窮究的富饒深藏
空靈在你腹中
是不可窮究的虛無
蛹的蛻變,花的繁開與謝落
蝶展翅,向日葵揮灑種子
演進、嬗遞、循環無盡?
或如笑聲之迸發與逝去,是一個剎那?
剎那接連剎那
日出日落,時間在變,而時間依然
你握時間的整體
容一宇宙的寂寞
在永恆的靜止中,吐納虛無
自適如一,自如如一,自在如一
而定於一
寓定一於孤獨的變化中
不容分割
無可腐朽
——徹悟之後的靜止
——大覺之後的存在
自在自如的
挺圓圓的腹
宇宙包容你
你腹中卻孕育著一個宇宙
宇宙因你而存在

作者簡介

覃子豪,又名天才,原名覃基,1912年出生於廣漢。早年就讀於北京中法大學,深受19世紀浪漫派詩人的影響,推崇象徵主義詩風。30年代留學日本,開始進入詩壇,曾倡導“新詩歌運動”,此時期的詩作表現了執著青年對於生命的追尋,詩風明朗,富強烈現實感。抗戰中,他歸國參加抗日文化活動,創作詩歌,主編文學副刊。1947年為謀生計漂流台灣,創辦了第一家以抒情為正宗的《新詩周刊》。1954年,他與余光中等人成立了著名的“藍星詩社”並任社長。“藍星”是一具有沙龍精神的現代派詩社,無固定理論和絕對信條,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創作”路線,提倡充分發揮個人才華、個性,形成獨有之創作風格。覃主張“民族的氣質、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無形的表露”,詩歌應該通過反映現實和人生來觀照讀者。1957年覃發表重要詩論《新詩向何處去》,對以西化為核心的“六大信條”進行了尖銳批駁,表達了中國民族主義詩人的心聲,引起台灣所有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們強烈共鳴。與此同時,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傳統的嚴謹與浪漫的抒情相結合,創作出一些上乘詩作。如《過黑髮橋》中寫道:“港在山外/春天系在黑髮的林里/當蝙蝠目盲的時刻/黎明的海就飄動著/載滿愛情的船舶”;《畫廊》是其創作發展上具有轉折意義,思想藝術成就最高的一本詩集。詩人從生活表層的人生批評,深入到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如《肖像》:“這肖像是一個詮釋/詮釋一個憔悴的生命/紫銅色的頭顱是火燒過的岩石/他來自肉體的煉獄/他的靈魂在吶喊/我聽見了聲音”。可惜,詩集出版的第二年(1963年),正處於藝術發展階段的詩人卻因肝癌病逝。
“藍星”在台灣詩社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出版詩集、散文集、評論集達53種,編髮各種詩刊327期,為中國詩歌寶庫增添了豐富作品。這與覃子豪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他被譽為上世紀東南亞最著名的“海洋詩人”,台灣“詩的播種者”及“藍星象徵”,先後出版詩集《海洋詩抄》、《畫廊》等,在詩歌理論上亦有建樹,發表《論現代詩》等著作,影響深遠。

詩歌賞析

覃子豪先生是台灣藍星詩社發起人之一,與紀弦、鐘鼎文並稱台灣“詩壇三老”。他的詩作受到浪漫派、象徵派等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詩中雖然充滿著“現代派式”的隱喻、象徵和神秘色彩,但又不同於現代派詩歌的艱澀難懂之風。“‘藍星詩社’實行‘自由創作’的路線,沒有統一宗旨,組織鬆散,對同仁不作任何約束。不過詩社社員的作品大都既有現代氣息,接受西方技巧,也尊重傳統,藝術取向穩健、持重,不同程度存在唯美和新古典主義傾向。”
他的詩歌並非是虛無的言說,也不是非理性的無端發泄,更非一時興起的靈感突發。相反,他的詩作有著海納百川、氣吞日月之勢。在他的詩中,寄寓著一個詩人一生對自我、對人生乃至宇宙的深刻思索和感悟。如果我們仔細讀過他的被洛夫稱為“思想最深刻,技巧最圓熟的一座‘智之雕刻’——《瓶之存在》的話,一定會領略到這一詩作的博大思想及其豐富的象徵意蘊。
就標題“瓶之存在”而言,“瓶”是一件為人們常見的物體,而“存在”則是萬事萬物的一種生成狀態。“瓶”是一種形而下的東西,而“存在”則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瓶”的身上,寄寓著詩人對“存在”的思考。其實,這裡的“瓶”已並非我們所常見的的“瓶”,而是一個具有著“形而上”抽象品格的“瓶”,它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又包含著萬事萬物的存在。
詩作一開始便充滿了象徵意味和神秘色彩,給了我們無盡的想像空間。詩的第一節中省略了主語,並未出現“瓶”這一字眼。“淨化官能的熱情,升華為零,而靈於感應”。“感應”是象徵派一重要理論思想。“感應”即象徵主義的前驅波德萊爾在其詩作《惡之花》中的《應和》一詩提出的,“感應”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波德萊爾認為,整個宇宙(包括人類社會)是一片“象徵的森林”,人的精神世界與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相互溝通,有著不可分割的“應和”關係。為了表現出自我的精神世界,我們要尋找“客觀對應物”。由此,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詩人受象徵派的影響。詩人極其巧妙地找到了“瓶”這一“客觀對應物”,並將之人化為一個集“靈”與“肉”於一體的獨特個體。詩人極其精煉地使用了“淨化”、“升華”、“吸納”、“化為”、和“挺”一系列動詞來刻畫“瓶”,這隻瓶似乎擁有著無窮的力量,不為任何外界事物所束縛,“自在自如”是它的本真存在狀態。尤其是“圓圓的腹”四字,將“瓶”這一事物描繪得活靈活現,“挺圓圓的腹”幾乎在每一節中都曾出現。“按古希臘畢達哥拉斯派觀點,圓是天體的基本形體,球形是空間裡最美的圖形,圓是秩序、和詣、勻稱、統一的體現,宇宙中萬物可歸結到圓,也只有歸到因的事物才最美。”[3]顯然,這裡的“瓶”已非“瓶之本身”,它也許包孕著宇宙,也許象徵著和諧、勻稱與美,但我們又難以確切概括出這是一隻怎樣的“瓶”,詩人在節末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疑問。
詩的第二節中,“瓶”的形象漸漸呈現在我們眼前。然而,詩人並未清楚地描繪出它的外在形態,而是用四個“似”字來進行表現。“似坐著,又似立著”、“似背著,又似面著”。這一“似”字使這隻瓶充滿了神秘性和無限的可能性。它既似“禪之寂然的坐著”,又似“佛之莊嚴的肅立”。“禪”與“佛”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宗教形象。在中西文化的借鑑上,並非像現代派和創世紀社那樣“崇洋媚外”,以覃子豪為代表的藍星詩社是採取中庸的態度,對中西文化是有所選擇、借鑑和揚棄的,由此可見一斑。再看“背深淵而面虛無,背虛無而臨深淵”,“深淵”本身只是一個“虛無”的所在。然而,“無所不背,君臨於無視。無所不面,面面的靜觀”,《老子》第三十七章說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這兩句不由得讓我們想到道家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在這一節不難看出,詩人賦予了這隻瓶極強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和象徵意味。
詩的第三和四節,詩人進一步將“瓶”的形象及其存在狀態予以細化。第三節的前四句與第四節的前三句相對應,一是描繪外在的形態,一是表現內在的精神。“不是平面,而是立體。不是四方,而是圓,照應萬方。圓通的感應,圓通的能見度。是一軸心,具有引力與光的輻射”。由此可以簡單推斷,它的形狀是一個立體的圓,即呈球狀。但我們同時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們所常見的瓶的形狀很少是圓形的,詩人為何將“軸心”、“引力”與“光的輻射”這幾個物理世界中常見的現象放到這裡?詩人的用意何在?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繼續欣賞。“不是偶像,沒有眉目。不是神袛,沒有教義。是一存在,靜止的存在,美的存在。”很顯然,這表現了一種桀驁不馴的叛逆精神,象徵著這隻瓶的靈魂之自由、精神之獨立。再看第三節中後四句,“挺圓圓的腹,清醒於假寐,假寐於清醒。自我的靜中之動,無我的無動無靜。存在於肯定中,亦存在與否定中。”其中的“清醒”與“假寐”、“自我”與“無我”、“靜”與“動”本身就是一組對立的矛盾,它們本身就是“肯定”與“否定”的關係,也是我國傳統哲學一直所關注的問題。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說“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人的存在狀態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王陽明在《答倫彥式》中也說“心,無動靜者也。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間於動靜”,等等。我們從第四節中也可以找到這種思想,比如“混沌”與”“清明”、“抽象”與“具體”。“洛夫尤其強調現代詩的語言要‘在相剋相成的兩種對抗力量之中,提供一種似繆實真的情境。可感到而又不易抓住,使讀者產生一種追捕的興趣’。”[4]這也是台灣現代派詩人常常使用的創作技巧,覃子豪也不例外,在他的很多詩作中都有這種思想的痕跡,比如《樹》里的“過去”與“未來”、“新芽”與“舊葉”,《金色面具》中的“黑色的閃光”、葵花的“開放”與“死亡”、“燃燒”與“冷嘲”等等。由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隻集“古典、象徵和立體、超現實與抽象於一體的”瓶“,更是一隻有著深刻哲思的“瓶”。
詩人在第五、六、七節中融入了極強的時間意識和生命體驗,詩人詭奇的想像力穿越時空、輻射宙宇,將“瓶”的存在範圍擴大到無邊浩渺的宙宇之中。“群星”、“太陽”、“大氣”、“光”、“夜晚”、“白晝”“花開花落”、“日出日落”等是自然界及其常見的各種現象,它們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正如詩人所說的“時間的整體”,這些現象構成了宙宇不斷循環往復的整個過程,“演進、遞嬗、循環無盡”,連線著“此岸”和“彼岸”世界,也蘊含著“瓶”之存在的精魂。第五節中又一次出現“假寐”與“清醒”這一矛盾狀態,但這裡的“假寐”與“清醒”已非常態可比,它是一種超越時間的存在,可以是“一千年”甚至是“一萬年”。 再看第七節中這樣一句,“時間在變,而時間依然”,“變”與“依然”彼此對立,這顯然是一種對“時間”的形而上的思考,這兩個詞語很容易讓我們想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之“變”是相對的,並非絕對的。在這裡,我們大可不必追究詩人是否受到“相對論”的影響。但我們不可否認,這裡的“變”與“依然”已經是對時間本質的一種深刻思索。因此,在這種強烈的時間意識的背後,蘊含著極強的辯證法思想和詩人對自我、人生乃至萬生萬物獨特的生命體驗。
在詩作的最後一節中,詩人那天馬行空般的思緒回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一切徹悟之後的靜止/一大覺之後的存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詩人在經歷了一次靈魂的洗禮之後進入的“澄明之境”。與詩作開頭相呼應,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一隻“自在自如的/挺圓圓的腹”的“瓶”。但是,這隻“瓶”已遠非起始的那隻“瓶”可比。因此,詩人最後寫到:“宇宙包容你/你腹中卻孕育著一個宇宙/宇宙因你而存在”。由此可見,詩人所說的“虛無”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虛無”,而是一種“豐富”的“虛無”,抑或是一種“無所不包”的“虛無”。
洛夫曾經評價覃子豪先生的詩作“穩實而圓熟,明澈而含蓄”。“穩實而圓熟”強調的是他的詩歌表現技巧。他在1957年出版的《藍星詩選》“獅子星座號”中發表《新詩向何處去?》一文中指出:“外來的影響只能作為部分之營養,經吸收和消化之後便為自己的新血液。新詩目前極需外來的影響,但不是原封不動的移植,而是蛻變,一種嶄新的蛻變”, “若完全為‘核的移植,自己將植根於何處?’”。[5]與現代派盟主紀弦發生的台灣50年代關於現代派的第一次大論爭也正是因此而起。“明澈而含蓄”則是強調他的詩歌思想。他的詩歌中既有著“波德萊爾式”的憂鬱,又有著“艾略特式”的荒原般的沉思,更有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吐納。足見,他的被洛夫譽為“智之雕刻”的曠世奇作《瓶之存在》就是最好的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