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廬

漢 班固 《幽通賦》:“終保己而貽則兮,里上仁之所廬。”後因稱隱者之居為“班氏廬”。

基本信息

詞目:班氏廬
拼音:bānshìlú
注音:ㄅㄢㄕㄧˋㄌㄨˊ
解釋:指稱隱者之居。

詳細釋義

典源
《昭明文選》卷二十六晉·陶淵明(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聊且憑化遷,終反班生廬。」唐·李善註:「班固《幽通賦》曰:終保己而貽則,里上仁之所廬。」
《昭明文選》卷十四〈賦庚·志上·幽通賦〉~635~
系高頊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颻颽風而蟬蛻兮,雄朔野以颺聲。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憫以行謠。終保己而貽則兮,里上仁之所廬。唐·李善註:「言為我擇居處也。」[1]
釋義
漢班固《幽通賦》:“終保己而貽則兮,里上仁之所廬。”後因稱隱者之居為“班生廬”。亦作“班氏廬”。

運用示例

晉陶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唐丘丹《奉酬重送歸山》詩:“猥蒙《招隱》作,豈媿班生廬。”
唐張九齡《初發道中贈王司馬兼寄諸公》詩:“林隔王公轝,雲迷班氏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