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山村

地名含義珩山,俗稱珩厝,王姓村民居住地,據傳,王姓祖先挖地基時得一珩石,視為吉兆,故取名珩厝。 境內居民清一色王姓,是開閩王王審知後裔,珩山原轄珩山、珩海、南湖三個行政村及埭仔自然村。 歷史人文珩山是型厝地域的四個行政村樞紐,舊屬惠安縣管轄,舊稱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32都吉莊鋪。

地名含義

珩山,俗稱珩厝,王姓村民居住地,據傳,王姓祖先挖地基時得一珩石,視為吉兆,故取名珩厝。

歷史沿革

明、清屬三十二都吉莊埔,明朝洪武年間,王氏先祖梅庵公從泉港沙格移居此地。境內居民清一色王姓,是開閩王王審知後裔,珩山原轄珩山、珩海、南湖三個行政村及埭仔自然村。1961年劃出南湖、北湖、路竹下、吟兜等自然村另組建二個大隊。1985年改設為東嶺鄉珩山村委會,1989年鄉改鎮,1996年分設東嶺、東橋兩鎮,珩山村劃歸東橋鎮管轄至今。

村容村貌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勤勞致富,精神、經濟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商店、超市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

氣候與物產經濟

珩山村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且四季分明,村民長年累月經營海灘涂,盛產海蠣、海蟶,海蠣尤為一絕。珩厝蚵聞名遐邇,男人從事土、木、石漆等手工藝者眾。

歷史人文

珩山是型厝地域的四個行政村樞紐,舊屬惠安縣管轄,舊稱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32都吉莊鋪。珩山村純屬王姓村民,是開閩王王審知的後裔。珩山(型厝)始祖梅庵公於明朝洪武九年(1377)自淨峰交口到型厝,開疆闢土,定居型厝(珩山),至今已有633年。梅庵公一脈,出身貧寒,皆布衣平民,既無達官顯貴出入朱門,亦無豪富財主揮金鄉里,然艱苦創業,勤勞儉樸成治家之風,忠孝節義,溫良恭儉已傳為立家之本。

建築景觀

珩山村現留的清代古建民居已寥寥無幾,民國時期建築“三關張”、“五關張”尚有幾座。改革開放後,大部分舊建築已重新拆建,現在民宅建築五花八門,各具特色,最高為五層,大多是二層、三層。整個行政村樓房林立。祠堂啟建於建文年間,是型厝各自然村輪流舉行祭祀的場所。解放前夕倒塌,20世紀50年代末重修,20世紀末又倒塌。於2006年8月始重建。建於清代前後頗具規模的古建式寺廟宮觀有4座,即白馬廟、粗坑三教學,教學北面建有“境泰古塔”。這些新建築、規模大,雄偉狀觀。

域內設施

域內有珩山國小、珩山幼稚園、衛生所、老人協會文化活動中心、籃球場等民眾文化生活設施。

下級組織

下轄:大房、樹腳、下房、厝斗、埭尾、粗坑、鳳過溝、垵內、西埔9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