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吊

dd
中 文 名: 珍珠吊
俗名別名: 寶石倒吊(台灣)
英 文 名: Spotted Tang
拉丁學名: Zebrasoma gemmatum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莫三比克(Mozambique,非洲東南部國家)和南非,以及馬達加斯加島(Madagascar,非洲島國)、留尼旺島(Reunion)和模里西斯(Mauritius,非洲島國)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亞熱帶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群體產卵型
食性 雜食性

珍珠吊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4條 背鰭軟條(總數):27-28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4-25條
成魚體高呈卵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扁平,邊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前方軟條較後方延長,呈傘形;尾棘在尾柄前部,稍可活動,尾鰭截平。成魚體一致棕黑色,頭部、胸腹部、體側以及背鰭和臀鰭前部滿布灰白色圓形斑點,因此得名“珍珠吊”。腹鰭棕黑色,胸鰭灰黃色透明,臀鰭棕黑色,尾鰭黃色,尾棘黑色。幼魚與成魚沒有什麼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幼魚的背鰭和尾鰭不具、或只有很少斑點。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22cm
習性 成魚棲息於岩礁區和珊瑚礁區水深10-61米之間的水域,幼魚則通常生活在較淺的瀉湖區。多半單獨生活,具很強的領域性。主要以海藻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