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國

王道國

自從在西麗留仙洞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道國的書法研習和創作更上層樓。 王道國正是對技法的虔誠,才感悟到技法深處的精神性存在。 王道國,這個駕駛飛機的書者,使我想到了古人所謂的擔夫爭道的現代版。

人物簡介

王道國,號鹿門山人,著名書法家,1964年出生於湖北襄陽,現居深圳。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兼書法學術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廣東書法院特聘書法家,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委員會主任,寶安書法藝術研究社執行社長。

王道國王道國
書法作品榮獲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獎”,“冼夫人獎”全國書法展三等獎,文化部第十二屆“群星獎”優秀獎,全國產業(企業)書法銅獎,全國民航系統書法展一等獎,廣東省書法美術攝影展“書法金獎”等。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屆、二屆篆刻書法展,全國第七屆、八屆、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二屆扇面展,全國第四屆新人展,蘭亭書法雙年展,中國書協優秀會員作品展,全國百位書法名家'弘揚荔枝文化'精品展,我與經典—當代行書藝術展,全國首屆、二屆當代中國楷書名家作品邀請展,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展,中國500家書法精品展,全國60年代表書家提名展,《中國書法》中青年名家提名展等;

個人作品

王道國作品王道國作品

社會評價

開飛機的書法家
得識王道國是在五年前。某日,書法家朋友常弘才送了一本新出的畫冊給我,說他們成立了一個名為

王道國創作王道國創作
“圳風”的書法推進組,在剛剛舉行的西安全國書法展上引起轟動。這本裝幀典雅、大氣的《圳風》,就是八位深圳青年書法家的作品合集。翻開第一頁,照片上是一位身著機長制服、坐在飛機駕駛艙的英俊小伙。開飛機和寫書法本是毫無關聯的事,機長兼書法家大約在全國也僅此一例——時年40歲的他已經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了。就此記住了這個名字:王道國。
不久,南山書協換屆,道國熱心參與籌備工作,多次聚談為之出謀劃策。我盛邀道國擔任區書協副主席,他猶豫再三,還是婉言謝絕了。原來,他雖屬南山居民(家住華僑城),但已在工作單位所在的寶安區的書協擔任了副主席,一心不可二用。最終只接受了區書協藝委會委員一職。記得當時他誠懇地說:做事未必都要有一個名分,南山書協的事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地做。
我知道他不會食言。道國實在是把書法當作一個快樂的事業來做,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得高興、出點成果,從沒有過名利的念頭。後來果然,只要他沒有飛行任務,南山書協的事總是隨叫隨到。國展前,他應邀給會員開講座、做指點;每逢年前組織書法家義寫春聯(那正是他一年中飛行最忙的時候),他總會儘量參加。去年市書協換屆,身為市文聯委員的王道國被選為副主席,併兼任創作委員會主任,也可見他在深圳書法界的人緣和地位了。
道國多攻行草,筆鋒勁健,鋒芒入微,運筆自由流走,保持氣派貫通。看上去有些眼花繚亂,細端詳則章法綿密,且很有文化味道。我對書法僅略識皮毛,其博大精深部分所知不多。他的一幅印在掛曆上的作品曾在我案旁掛了許久,寫的是中國人過年的民俗;因筆墨和內涵都值得玩味,結果百看不翻,那掛曆也便失去了紀年的功能。此後每逢歲末年初,向道國要一份書法掛曆,就成了慣例。
道國生於襄陽米芾故里,稱鹿門山人。自幼喜好書畫,得名師指教。1981年以重點中學優等生身份入空軍飛行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任飛行教官。1994年轉業調入深圳,現任深圳航空公司飛行教官、機長、運行中心副總經理。工作之餘,多以詩詞書畫消除疲勞,陶冶性情,心靜若水,無拘無束。80年代初開始主攻書法藝術,取經二王、顏真卿、宋四家、明清諸名家,上溯漢魏六朝,借鑑民間書法,在傳統與現代、古賢與時人、碑版與帖學之間兼收並蓄,表現自我。作品注重形式構成,強調對比關係,追求天真虛靈、儒雅高古的藝術風格。1998年開始試身書展,作品先後入展“西冷印社首屆、二屆國際篆刻書法大展”、“全國第七屆、八屆、九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屆扇面展”等。並在全國首屆青年書法展、“冼夫人獎”等展覽中獲獎。
說起書法和生活的關係,道國認為,勤於書藝使他在工作中更沉著,心態更平和;也使他交了許多同道書友,給生活帶來很多快樂。道國善飲酒、喜交遊,有時為盡興,不得不把車丟在酒樓。我笑言:每次登機前要不要來個酒精試?他正色道,禁酒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
自從在西麗留仙洞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道國的書法研習和創作更上層樓。他說,一直希望有這樣一個寬闊的空間和群聚的氛圍,曾經在機場附近認真找過,均不理想。這回弘才一通報,他立刻定了一套,並為此置辦了仿古的家私,掛起了從前無處安置的作品。如今再看他300個平方的工作室和琳琅滿目的展廳,就更有大家風範了。(文/老若)
心在穎上——王道國書法的意義
徐本一

經典與非經典並非是凝定不變的。當審美主體在詮釋兩者時,不僅會從自身的立場賦予它們各自的意義,由此揭示價值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流動的根據。差異是一種不平衡,更是一種空間。經典的空間往往需要非經典的填充,經典由此出現新的生機;反之亦然,非經典的空間由於經典的填充而位移。而這種聯繫與位移正表現出審美主體的自由意識以及對自我創造精神的內在渴望。經典與非經典的彼此否定,並非是一種消解,而是在尋求聯繫中,生長到對方中去,由此出現了一種新的成立,新的價值,審美的維度由此得以延展。
對於經典空間的發現是困難的,因為經典是一個被嚴密填滿了的對象,而且過多地被賦完美的價值。我們往往在仿效經典的已存價值,而缺乏發現其空間的智慧和魅力。不是無視和遺忘已存價值去言說一個空間,而是在體恤和感悟已存價值中去浸潤一片新的天地。這樣或許是一種平緩的進展,這種平緩的變化亦非親歷其境其情的人所能輕易感受和道得。
王道國由仿效經典的苦苦求索中逐漸進入了一種感悟的境地。他是一個勤勉堅韌的尋道者,他的感悟不是虛誕狂妄的空談而是緣於點畫筆耕中的收穫,對精心的運筆軌跡不斷的修正與醇化,使他不僅保持了一種經典的純粹意韻,而且微觀的精進使其在技法層面上始終有清醒的自信——從容的起筆,平實而迅疾的揮運,無修飾的休止,舒展活潑的承接,由此延續出運動的節奏,而一切都在曼妙的規模中變化,卻很少有生硬造作之感,對勢的靜蓄與動升的準確把握和率意發揮正看出了他的技法演進的深度。
他對“刻意”與“非刻意”也有清醒的認識。在其創作中,他既為“刻意”之態度留有認真的取向,也為“非刻意”之佳狀的來臨心懷慶幸。量的積累表現在筆法的層層遞進,而質的突變更是層層遞進後的筆法被心所感動。前者是參,後者是悟,參的物質性時間最終需要以悟的精神性空間來容納。當我們的心能感覺到毛穎的躍動,提按頓挫,翻轉移化,筆與心在紙上相應相惜,相生相滅,不知筆是心抑或心是筆時,一切細膩的感覺都直抵靈府的震顫,我心化為了我書。
技法是顯性的,一切鄙視技法的觀念只能淘空精神性的落實。當沒有基礎性的技法而侈談精神性的高貴,不啻是言酸葡萄者的一種可笑,也是朝菌夏蟲的淺薄。王道國正是對技法的虔誠,才感悟到技法深處的精神性存在。這個過程是無法求法,有法去法,法外生法,三重境界,步步相連,步步進逼,步步環生,循而無止。王道國正在過程中。
如果要我指認王道國書跡的具體顯現,他只不過在曲轉的貼學技法中加強了直筆的運用,這種運用來得不突兀,或許他自己並沒有“刻意”地去設計,只是在“非經典”的因素中得到了心隨意至的物化,而這對“經典”來說卻是一種空間的新填充。這種填充對“經典”來說只不過是一小步,而對王道國來說卻是一大步。
王道國,這個駕駛飛機的書者,使我想到了古人所謂的擔夫爭道的現代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