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宋代詞人]

宋代詞人王禹稱這首詩別具一格。詩中既不寫清明掃墓,憑弔古人,更沒寫踏青游郊,而是寫一貧士乞得鄰家煙火,聞雞而起,借火讀書,此種發憤精神,讀後令人耳目一新。解放以後,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詩人,也寫下了許多清明詠嘆詩詞。這些詩詞不但體現了詩人們高度的藝術才華,而且把清明節,這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真諦,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

基本信息

王禹

朝代:宋
簡介:(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出身清寒的農家,九歲能文,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曾任右拾遺、左司諫、翰林學士等職。為官遇事敢言,屢遭貶謫。真宗即位後,官復知制詔,後又貶知黃州,死於蘄州任上。王禹是北宋初年的詩文家,首倡“革弊復古”,提倡“韓柳文章李杜詩”,是北宋詩文改革的先驅。填詞尚平易,格調清曠高遠,抵制當時流行的華麗文辭。有《小畜集》。存詞僅《點絳唇》一首。

人生經歷

王禹偁“家本寒素”(《送鞠正謀序》),雖為“磨家兒”(畢仲游西台集·丞相文簡公行狀》),但在“總角之歲,就學於鄉先生,授經之外,日諷律詩一首”(《送孟水部序》)。“十餘歲,能屬文”(宋敏求《王禹偁神道碑》)。“志學之年,秉筆為賦”(《律賦序》)。王禹偁從少年時代起,尤其酷好元白詩歌,這不僅直接影響著他淳深質樸詩風的形成,還使他工於詩對,得以與後來成為丞相的畢士安相接。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殿試不第;太平興國八年再試,被擢為乙科進士,授為成武縣主簿。
縣主簿職位的卑微,使王禹偁有一種屈辱感,想棄官而去,但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使他隱忍下來。翌年,王禹偁調任為長洲縣令。“姑蘇名郡,號為繁富,魚酒甚美,俸祿甚優”(《與李宗鄂書》)。因此,王禹偁在長洲多有優遊題詠之作,甚而表示:“天子優賢是有唐,鑑湖恩賜賀知章。他年我若成功後,乞取南園作醉鄉”(《南園偶題》)。然而“此行紆墨綬,不是為鱸魚”(《赴長洲縣作》)。長洲自殘唐五代以來,軍閥的割據,豪富的兼併,“田賦日重,民力甚虛;租調失期,流亡繼踵。”“至有市男女以塞債者,甚可哀也”(《長洲縣令廳記》)。於是於雍熙二年(985年)寫成《上許殿丞論榷酒書》,反對以攤派酒稅的形式,增加人民的負擔。雍熙三年,長洲歉收,民部責成於郡,郡責成於縣,催租逼調,“鞭笞之人日不下數百輩,菜色在面而血流於膚。讀書為儒,胡寧忍此?因出吏部考功歷,納資於巨商,得錢一萬七千緡,市白粲而代輸之,始可免責”(錢穀《吳郡文萃續集補編》)。“自覺百文行古道,可能無位泰民生”(《長洲遣興》)。這是王禹偁對任長洲縣令三年的回顧,多有自慚自愧之處。然而究其間所作之文、所施之政,已見出王禹偁初步涉入政治領域的強勁羽姿了。
長洲的政績,使王禹偁於雍熙四年(987年)八月調至京城,第二年即授為右拾遺。“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或北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彌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憂心仲忡,待旦而入”(《待漏院記》)。總之,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於是上《端拱箴》,要求宋太宗儉約節財,息兵養民;還提出“計口授田”、“約人署吏”,以抑兼併、正吏治的主張。是年冬天大雪,作《對雪》詩敘及兵民之苦,並予自責:“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吏?”不久又上《三諫書序》:“其一,以縉紳浮競,風俗澆漓,率多躁進之徒,鮮聞篤行之士,不移舊轍,漸紊彝倫,臣故獻劉實《崇讓論》。其二,以齊民頗耗,象教彌興,蘭若過多,緇徒孔熾,蠹人害政,莫甚於斯,臣故獻韓愈《論佛骨表》。其三,以選舉因循,官常隳紊,置諸不已,俸祿難充,但蠹疲民,罕聞良吏,臣故獻杜佑《並省官吏疏》。”端拱二年(989年),借契丹入易州,上《御戎十策》:“外有五者”,“一日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二曰偵邏邊事,罷用小臣”;“三曰行間諜以離之,因釁隙以取之”;“四曰以夷狄伐夷狄,中國之利也”;“五曰下哀痛之詔以感激邊民”。“內有五者”,“一曰並省官吏,惜經費也”,“二曰艱難選舉抑儒臣而激武臣也”;”三曰信用大臣,參決機務”;“四曰不貴虛名,戒無益也”;“五曰禁止游惰,厚民力也”。王禹偁論及“外有五者”與“內有五者”的關係時特別指出:當以“內有五者”為重,否則“則寇不在外而在乎內也”。王禹偁在這期間,政治思想最為活躍,除提出多篇有所建樹的章表,其基本政治思想已經形成。
王禹偁敢於直言,於淳化二年(991年)由右拾遺擢升為中書侍郎、捧玉冊玉寶;但由於“斷佞”而結怨於京都巨僧;特別是為徐鉉辨誣,與尼道安構成劍拔弩張之勢。王禹偁的獎掖後進,使“業悖而行悖”者聚而造謗;他草制誥之詞,多不虛飾,又為同僚所側目。因此,宋太宗借王禹偁為徐鉉辨誣事,於淳化二年九月解其知誥制,第二日便貶為商州團練副使。這是王禹偁遭受的第一次打擊,思想有所消沉。他借耕殖商山以遣日。王禹偁還經常到山野中訪察民俗民風。人民的痛苦,吏治的腐敗,還使他寫成上追杜甫、白居易所發揚的現實主義詩風的《感流民》詩。《莊子》成了他這期間枕邊必備書;長日的不適,則披羽衣道服。在長洲,他曾仰慕南園;而今在商州,則又移情於商州:“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春居雜興》其一)。有終老於此之志。在政治上失意,卻於詩歌方面收穫頗豐,在商山期間,是王禹偁詩歌創作的盛期。
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再度被起用,自西掖召拜翰林學士。王禹偁制敕有不便,多所論奏;值宋太祖妻宋氏死,處置不當,群臣不服。王禹偁議遵用舊禮,觸怒太宗,坐輕肆,罷為工部郎中、知滁州軍州事。王禹偁作《滁州謝上表》針對宋太宗的制詞予以辨駁,然而無濟於事。這是他政治上第二次遭打擊。王禹偁情緒極為惡劣,但四方名士持文來滁上求知者甚多,從而多少沖淡他心中的創痛;作《答張扶書》以文“傳道而明心”為中心論及文章的各個方面,從而張揚起倡導古文運動的大旗。其間,為其獎掖而遭謗的丁謂致書王禹偁,要求他戒剛以“與世沉浮”、王禹偁則大發感嘆:“是蓋以成敗者為是非、以炎涼去就者說之雲”,“非知我也”(《答丁謂書》),表示了他決不向命運屈服的信念。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死,宋真宗立並下詔求直言,王禹偁即上《應詔言事疏》,主張一是“謹邊防,通盟好,使輦運之民有所休息”;二是“減冗兵,並冗吏,使山澤之饒稍流於下”;三是“艱難選舉,使入官不濫”;四是“沙汰僧尼,使疲民無耗”;五是“親大臣,遠小人,使忠良謇鄂之士知進而不疑,奸儉傾巧之徒知退而有懼”,並要求宋真宗“治之惟新,救之在速”。這是最集中體現王禹偁政治思想的奏疏;儘管其中的政見在王禹偁在世時未能實施,但之後的慶曆變法、王安石變法皆祖法於此,形成為整個北宋一代立國的政綱。
宋真宗很賞識王禹偁的意見,召他回朝再度擔任知制誥之職。因預修《太宗實錄》,秉筆直書,無所避諱,見惡於宋真宗,起用僅滿一年,於鹹平元年(998年)除夕貶知黃州。這是王禹偁政治上遭受的第三次打擊,但王禹偁似乎更為倔強,他在《黃州謝上表》中說:“蓋行高於人則人所忌,名出於眾則眾所排,自古及今,鮮不如此。”“霜摧風敗,芝蘭之性終香;日遠天高,葵藿之心未死。”又作《三黜賦》以明志:“屈於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吾當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因此在黃州,常讀《楚辭》以自勵。王禹偁曾上疏表示返朝或者終老故里,皆不見許,不得不作常住打算,於見謫三年的夏秋間在黃州子城西北隅築小竹樓兩間,並撰成《黃岡竹樓記》以寓情明志。公務之餘,開始著手編次所作之文,取“小畜之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之義,“集曰小畜”。鹹平四年(1001年),王禹偁奉命移知蘄州,時已疾甚,肩輿上道。至任,作謝上表,其中說:“宣室鬼神之問,絕望生還;茂陵封禪之書,付之身後。”(沈括《續筆談》)及任不滿一月,病死蘄州,時年48歲。

作品

七律—山村晚飲

村舍幽幽接古城,暮雲醞釀晚涼生。峰巒正在北窗秀,蔬果更從南畝榮。院裡雞豚添活力,桌中杯盞漾深情。主人敦雅客頻至,酣飲花間趁月明。

七絕•無雄

夢入蕭邦奏英雄,醒來翠鳥樂蒼穹。烏鴉陋雅休爭寵,掠美其能化巨鴻?

註:“奏英雄”,鋼琴曲《英雄波蘭舞曲》。“樂”,讀“越”。(平水韻上平一東)

黃州竹樓記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②,蓁莽③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④,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⑤,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幹、麗譙⑥,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⑦,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⑧。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已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⑨,庶斯樓之不朽也。鹹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①刳(kū):剖開。②雉堞(dié):城牆的泛稱。圮(pǐ)毀:坍塌。③榛(zhēn)莽:叢生的草木。④幽闃(qù):幽靜。遼夐(xiòng):遼闊。⑤氅(chǎng):外套。⑥齊雲、落星、井幹、麗譙:都是樓名。⑦稔(rěn):穀物一熟為一稔,這裡引申為一年。⑧西掖:中書省的別稱。⑨嗣而葺(qì)之:繼續修繕它。葺,修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