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超簡介

王洪超簡介

王洪超:一九七七年生,河北滄州人,河北美術家協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北京名人畫院畫家。師承著名人物畫家、中央美院教授黃均先生。並得到著名畫家潘潔茲先生的悉心指導。近年來創作的作品部分被國內外政職要、人民大會堂、中國藝術研究院等藏,多幅作品被《北京晚報》《中國書畫報》《青春歲月》等報刊雜誌介紹發表北京、河北等地電視台均做過專題報導。

王洪超:河北滄州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河北美術家協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北京名人畫院畫家,台灣大華文化藝術公司簽約畫家,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
師承著名人物畫家、中央美院教授黃均先生。並得到著名畫家潘潔茲先生的悉心指導。近年來創作的作品,部分被國內外政要、人民大會堂、中國藝術研究院等藏,多幅作品被《中國書畫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晚報》、《當代人》等報刊雜誌介紹發表北京、河北等地電視台均做過專題報導。
《尋夢》入選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中國美協主辦)《家園》獲首屆杏花村中國畫電視大賽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聖地》入選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主辦)《故鄉這片土》獲迎奧運全國中國畫銅獎。《初雪》獲全國青年美術邀請展銅獎。《黑土地》獲中日書畫大展優秀獎。《晚秋》參加06工筆重彩畫會年度藝術展。《相依相伴》參加07人民日報社提名展。《瑟秋》參加09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韻》參加人民日報社新聞中心主辦的書畫名家邀請展。《鄉情》參加河北省文化廳主辦的書畫展獲銅獎。
《松鶴圖》被人民在會堂收藏。《金陵十二釵》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 。《故土》被北京奧組委收藏。《 聽松圖》被李瑞環愛心基金會收藏。《禪》、《家園》被中央電視台收藏 。《瑟秋》《相伴》被人民日報社收藏。《水月觀音》被紐西蘭總理克拉克女士收藏 。2005年應邀在新加坡舉辦王氏三兄弟個人畫展。2007年在軍委辦公廳舉辦王氏三兄弟個人畫展曾為李瑞環愛心助學基金會,北京青少年拯救工程,汶川地震災區等義捐作品。近百幅作品被日本、新加坡及港台人士收藏。
以傳統為本 展工筆新貌
王氏三兄弟畫集序
-黃均
工筆重彩傳統技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至唐宋已達到了鼎盛。可是到了元代,由於文人畫的興起,工筆重彩畫逐漸衰落,但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這一優秀的傳統畫種都有其不朽之作熠熠發光。工筆重彩畫的衰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畫家多半視力衰退,青年畫家又嫌費時費力,耐不住寂寞,但物極必反,今天我又欣喜的看到從事工筆重彩的畫家逐漸增多,這一畫種必將復興。
王洪德、王洪正、王洪超三兄弟出生在河北滄州,都是年輕的工筆重彩畫家。他們初學於我早年出版的《仕女畫研究》一書,後來又大量臨習歷代名畫,打下了堅實基礎,93年三兄弟同入我門下學畫至今已逾十載,其間促膝長談,切磋不斷,引為快事。三人刻苦好學,遵師重道,含蓄而不張揚,謙虛而不驕不躁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讓我欣慰的是兄弟之間非常團結,這是很難得的。十餘年來,他們成績斐然,新作不斷,我觀之一則慚愧,一則高興,慚愧的是知識所限授之甚少,高興的是工筆重彩畫後繼有人。
洪德初學人物畫,後又致力於花鳥畫的創作,由於在人物畫上打下的堅實基礎,使他的花鳥畫作品更加純厚,精練耐人尋味。更可貴的是,他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尋求素材,並深入農村對田間的一草一木都精心刻繪,一絲不苟,每當觀賞他的畫作都會有身臨其境的親切之感。那沉甸甸、金黃黃的谷穗,會讓人一下子聯想到農家風情,加上三兩隻靈動的鵪鶉更使畫面增加了一重神韻。他的《梨花麻雀圖》畫的非常生動高雅,圖中麻雀真實而又鮮活,呼之欲出,可見他在寫生中下了很大功夫。《晨露》這幅畫在一池殘荷上端染出一片蒙蒙的霧氣,虛實相應,這也是他在重彩畫技法創新的一個體現。
洪正、洪超以人物畫為主,兼繪山水、花鳥畫,這使他們的人物畫襯景更加豐富、和諧。洪正的《易水寒》畫出了燕太子丹送荊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場景,圖中太子丹及賓客掩面而泣,荊柯昂首高歌,更襯托出英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現象。《洛神圖》淋漓盡致的表現了曹植洛神賦中“騰文魚以驚乘,鳴玉鸞以偕逝”和“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的情景,這也體現出了作者的文學修養。
洪超的《唐韻》系列,在背景上把敦煌飛天形象運用的恰到好處,線條如行雲流水,構圖生動而奔放,真及工筆畫之佳作。《廣廈》是一幅現代體材的作品,圖中彈琵琶少女後面用淡彩襯托出層層高樓大廈,使我們聯想起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這不正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真實體現嗎?
在技法上他們不斷創新,把現代技法與傳統巧妙的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使這一傳統的畫種更加高雅、豐富,雅俗共賞。他們的作品構圖嚴謹,疏密有致,用色或清淡典雅,艷而不俗;線條構勒有力,收放自如,深得用筆之精髓。
古語有“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我祝願三兄弟永遠團結如一人,將工筆重彩技法不斷創新,長遠的堅持下去,祝願你們團結勤奮,勇於進取,在工筆重彩繪畫領域裡永放光芒。
觀其神韻 見其功底
、王洪超、王洪正兄弟的工筆人物畫
一個畫家的作品能夠贏得行內前輩的讚許和市場的認可,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年輕畫家來說,更是如此。而青年畫家王洪正、王洪超二兄弟的工筆人物畫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技法的功力,又具有現代思想觀念的品位,可以說他們在這種傳統和現代畫有結合中尋求到了藝術的存在價值,使其作品具備了較高的藝術水準。
王洪正、王洪超二兄弟並非美術院校科班出身,然而,通過他們年復一年鍥而不捨的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追求,其作品卻具備了紮實的功底,這種功底並不緊緊體現在頗為紮實的造型能力上,也體現在對藝術的總體認識和把握上。畫面的構成,線條的結合,色彩的運用,無不經過嚴密的構思反覆的推敲,其作品既體現了作者對傳統的理解、吸取、借鑑和把握,也體現了他們自己在藝術領域的大膽探索和創新。
王氏兄弟的大幅作品更具有欣賞價值,因為這些作品更能體現在其藝術修養和獨具匠心的能力,復雜畫面的構成是許多工筆畫家所不願涉及的,但是王氏兄弟卻知難而進。從他們的作品《韻》中既輻射出一種古老而又神秘的藝術魅力,又呈現了現代的觀念及造型,多層次的運用國畫的墨、線、色彩,使畫面顯得古樸、凝重,現出東方精神和藝術構成,其神韻深沉典雅,給人以美的享受。大幅作品《易水寒》更是在眾多人物和道具之間構築起他們的藝術世界。對於人物與人物,人物與道具,道具與道具之間的不同形式的組合,不同色彩之間的對比,不同走向的線條,使之和色彩有機的結合等等,王氏兄弟都能遊刃有餘。因此,此作得到了著名工筆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均先生的讚賞,並親筆在作品上題款。
洪正、洪超二兄弟的工筆人物畫,畫面淡雅協調,層次細膩,線條流暢灑脫,多採用遊絲描和鐵線描,色彩不溫不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場面壯闊,氣勢宏大的《大唐舞樂》、《易水寒》,還是雍容端莊,溫文秀雅的古、現代仕女,無不安排的層次分明,恰到好處,給人以清新的美感,這無疑都是藝術造詣的體現吧。
《青春歲月》 2000年第3期 作者:蔡永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