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宏

王景宏

永樂七年九月,王景弘受命第三次與鄭和率隊使洋。 宣德三年(1428)八月,受命將大絹綿布等運到北京。 宣德九年(1434)六月,景弘受宣宗之命,首次以正使太監身份獨自統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

王景弘(?~約1436年)
王景宏
,明朝龍巖縣集賢里(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鎮)香寮人。明洪武年間入宮為宦官,事奉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隨朱棣起兵奪取帝位,得成祖朱棣賞識。永樂三年(1405)奉成祖之命,以副使太監身份協助正使太監鄭和,統率巨型海船62艘,官兵、水手等27800餘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東海岸一帶洋面)。六月,他們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經福建、廣東南下,首先到達占城(今越南南方),歷暹羅(今泰國)、爪哇、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三佛齊(今印尼的巨港)。在三佛齊殲滅以陳祖義為首的、企圖搶劫船隊的一群海盜。然後經滿剌加(今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欽),古里(今印度的科里庫特),加爾各答,到達忽魯謨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南部島嶼)後折回,歷時兩年多,於永樂五年九月回到南京。返航時,西洋各國大都派遣使臣攜帶珍寶異物隨船隊到南京向明朝朝貢。
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王景弘再次與鄭和率隊出使西洋,沿同一航線,送各國使臣回國,隨帶中國絲綢、瓷器等物賞賜各國。永樂七年二月,船隊經過錫蘭山時,專程到立佛寺進香布施,供奉金銀絲帛等物,祈求航海平安。在寺前立有用漢文、塔密爾文和波斯文鐫刻的《布施錫蘭山立佛寺碑》。碑文首刻:“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昭告於佛世尊曰”,落款為:“永樂七年歲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謹施”。此次使洋,所到之國“各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歷時一年半,於永樂七年七月回到南京。
永樂七年九月,王景弘受命第三次與鄭和率隊使洋。“駕駛海船四十八號,往諸番開讀賞賜”。“十月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十一月自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然後到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在錫蘭山時,“其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船隊派“二千餘人,出其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屬官”。後經小葛蘭(今印度南端),古里,抵孟加拉灣後折回滿剌加。經徵得滿剌加國王同意,在那裡修築城塞和倉庫後回國。“九年六月,獻俘於朝。帝赦不誅,釋歸國”。
永樂十年,景弘受命至閩浙沿海一帶招募大批水手和造船工匠,在太倉、長樂、福州、泉州等地督練水師,監造海船,修建天妃宮。因而出現隨鄭和、王景弘出征的官兵“多閩人”的現象。
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北上到北京建新都。景弘隨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兼管招募舟師,監造海船等事務,為鄭和第四、五次出使西洋做準備。
永樂十九年正月,為送鄭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時隨船來中國訪問的17個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回國,成祖又一次派遣王景弘與鄭和第六次出使西洋。“齎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就與使臣同行”。沿途經蘇門答臘、滿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國),古里、木骨都束(今非洲索馬里的摩沙迪加)、不剌哇(今非洲東海岸)等16國。“各國遣使千二百人貢方物”,“視前有加”。至永樂二十年九月回到北京。
永樂末年,宮廷皇位之爭激烈。王景弘站在太子朱高熾一邊,因“擁立皇儲有功”,受仁宗朱高熾及其子宣宗朱瞻基重用,擢升為正使太監,並“賜其嗣子王禎為世襲南京錦衣衛正千戶”。
洪熙元年(1425),王景弘和鄭和同被任命為南京守備。八月,與鄭和選用下西洋官兵一萬餘人修造南京大報恩寺等宮廟。
宣德三年(1428)八月,受命將大絹綿布等運到北京。宣德四年,受敕省視南京舊內。四月開始督造船隻,操練水兵,準備再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六月,宣宗朱瞻基“以踐祚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來朝貢,於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此時,鄭和已年屆60,王景弘首次以正使太監身份與鄭和統率船隊使洋。他們於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在南京龍灣(今南京下關)集結船隊,領官兵27411人,第七次出使西洋。次年二月,船隊開至劉家港,在此刊立《通番事跡碑》,詳述使洋事跡。二月底到達長樂太平港,在此“伺風開洋”。五月,帶領部分人員溯閩江而上到鐔州(今福建南平),在雪山寺三寶殿鑄獻銅鐘一口,鍾銘曰:“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回到太平港後,又於同年十一月,在南山寺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人的名義刊立《天妃靈應之記》碑,並修葺附近寺廟。十二月中旬,從五虎門開船出海。次年一月到達占城。三月初到達爪哇後,在此停留,休整4個多月,於七月下旬到達舊港(即巨港)。八月初到滿剌加,九月中旬到達蘇門答臘北端。十一月底到錫蘭山,十二月上旬抵古里。此時,派出一支船隊訪問阿拉伯半島上的祖法兒(今佐法兒),阿丹(今亞丁)。同時派出由外交、貿易和翻譯等7人組成的考察組隨天方國(今麥加)的船隻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並繪製了麥加教堂的建築圖帶回船隊。宣德八年正月,船隊到達終點站忽魯謨斯,歷17國。三月二十一日,鄭和卒於古里,由王景弘率領船隊扶櫬返航。有十餘國派遣使臣隨船到北京朝貢,七月二十二日,回到南京。
宣德九年(1434)六月,景弘受宣宗之命,首次以正使太監身份獨自統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景弘先到蘇門答臘,後到爪哇。回國時,蘇門答臘國王遣弟哈尼者罕隨船隊進京朝貢。
正統元年(1436)二月二十三日,英宗敕命南京守備王景弘停罷採買營造,不再使洋。
王景弘晚年潛心整理航海資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書。卒年不詳。
據鄭健廬《南洋三月記》稱:“景弘卒於爪哇,葬於三寶洞旁”。不確。
王景弘先後6次出使西洋,歷30餘國,60多個地方。每次使洋都隨帶金銀、絲綢、銅鐵及各種工藝品與外國交流。溝通了中國與亞非國家間的通商關係,鋪設了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亞洲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增進了友誼,使中華民族的聲望遠播於海外。他是我國航海史上僅次於鄭和的一位傑出的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
宣宗朱瞻基《賜太監王景弘》詩讚曰:“昔時將命爾最忠,大船摩曳馮夷宮,驅役飛廉決鴻蒙,遍歷島嶼凌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