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宰[唐朝中後期將領]

王宰[唐朝中後期將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宰(807-869年),原名王晏宰,字鈞之 ,懷州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唐朝中後期將領,宣武軍節度使王智興次子。 出身太原王氏,自少勇猛果決,常隸神策軍。甘露之變後,拜御史大夫,出任光州刺史時,頗有美政,擢為邠寧節度使。後轉任忠武節度使。參與平定昭義軍劉稹叛亂,改為河東節度使。因病不能掛帥招討党項, 唐宣宗即位,入朝謀求拜相,失敗歸鎮。遷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太原郡公。鹹通十年卒,享年六十三,贈司空。

人物生平

王宰原名王晏宰,後去“晏”而單名“宰”,宣武軍節度使、雁門郡王王智興的第二子,少時勇猛果決,在兄弟九人中最為著名,有“偉器”之稱。

最初隸屬於神策軍麾下。 甘露之變後,王宰兼御史大夫,出任光州刺史,在任上有良好政績。經淮南節度使段文昌的舉薦 ,授為鹽州刺史。王宰執法嚴厲,招致百姓不滿,累升邠寧節度使。大唐擊敗回鶻後,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會昌三年(843年),朝廷出兵討伐不聽朝命的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諫之侄劉稹,宰相李德裕使用“攻心伐謀”之術,命王宰率忠武軍奔赴魏博,直趨磁州。陰執首鼠的魏博節度使何弘敬,聽後大驚,急忙領全軍渡過漳水,幫助朝廷進擊劉稹。李德裕建言:河陽兵少,以忠武軍進援。不僅可以保衛洛陽,也可以一併約束魏博。當時,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已患病不能理事。於是,唐武宗命令王宰率忠武軍五千“椎鋒”,兼統河陽行營,暫管河陽軍事務。王宰攻取天井關,震懾昭義叛軍。李德裕認為:王宰不乘勝攻取澤州,而讓兒子王晏實守衛磁州,是猶疑不決,武宗下詔嚴責王宰。王宰大懼,急攻陵川、石會關,直取澤州。昭義軍大將郭誼殺死劉稹,向朝廷投降。王宰將劉稹首級傳送京師長安。不久後,拜河東節度使。

唐宣宗初年,王宰入朝,厚賄權幸,謀求擔任宰相,遭到周墀彈劾,於是回鎮。吐蕃誘使党項、回鶻入侵河西,唐宣宗命王宰統帥代北各軍進擊。因病不能履職,罷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進官太子少傅,其後逝世。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五十七·列傳五十七》 有記載。

人物評價

封敖《授王宰高承恭田牟三道節度使制》:誠貫金石,秀鍾山河。文該禮義之源,武服鈐符之奧。而皆公台令嗣,勛閥才人。奉嚴訓以承家,推大忠而許國。游心百氏,有志四方。知山川險易之形,識古今興亡之道。累更任用,鹹著聲猷。或屏衛四郊而西戎修舉,或誰何右仗而緹騎整嚴,或安靜朔陲而虜塵載息。吾之用汝,不愧知人。

李商隱:伏願時推明略,光啟睿圖。內則收德裕、讓夷、紳、鉉之嘉謨,外則任彥佐、元逵、宰、沔之威力,廓清華夏,昭薦祖宗。 (《代僕射濮陽公遺表》)

劉昫《舊唐書》:王智興九子,而晏平、晏宰最知名。 晏宰於昆仲間,最稱偉器,扞回鶻、党項,屢立邊功。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王智興兒子九人,晏平、宰最知名。

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北魏時之司馬楚之、司馬靈壽,唐時之王智興、王晏宰,皆長拳術神策,著於武勛。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高祖王靖左武衛將軍
曾祖王瑰右金吾衛將軍
祖父王縉太子詹事
父親王智興字匡諫,官至宣武軍節度使,封雁門郡王,卒贈太尉。
平輩長兄王晏平朔方靈鹽節度使,貶為永州司戶。
弟弟王晏皋官至左威衛將軍。
王晏恭——
王晏逸——
王晏深———
王晏斌——
王晏韜——
子輩兒子王晏實長子弘宗,夔王府司馬。次子懿宗,汝州長史。次子贄,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次子次宗,袁王府參軍。次子吟,檢校太子賓客兼侍御史。次子演宗,江州潯陽縣尉。次子顏,右龍武倉曹參軍。次子虔宗,亳州文學。次子建宗,懷州參軍。次子彥宗,左司御倉曹參軍。次子澧宗,左司御胄曹參軍。次子嗣宗,左金吾衛騎曹參軍。其次曰儒宗、曰顒、曰頒、曰頡、曰頤、曰頻、曰願、曰顧、曰頊、曰頏、曰頃
《舊唐書》稱王智興有九子,第三子為王晏實,但據《新唐書》、《資治通鑑》等記載,王晏實為王宰之子,只是因他深受祖父王智興喜愛,故而名“與諸父齒”。故此,《舊唐書》所稱九子,除王宰外,表中僅列七人。

表格參考資料:

墓志銘

大唐故檢校司空太子少傅贈司空太原王公府君墓志銘並序

中散大夫使持節汝州諸軍事守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防禦使柱國賜紫金魚袋馮圖撰

朝請郎前行太原府參軍李黓書

公諱宰,字鈞之,太尉公第二子也。太尉公宗系勛烈,備於先志。公生而穎晤,奇表秀髮,方頤燕頜,材武絕倫,彎弓六鈞,馬槊無對,博涉經史,尤善篆隸。講武之暇,多集儒士,談議無倦,太尉公器愛焉。年未弱冠,為武寧軍都將,士眾悅服。初,憲宗皇帝掃蕩凶叛,兩河震駭。太尉公握兵上游,忠順許國。長慶中,燕齊魏鎮相次逐帥建長,請命於朝。四境連兵,方勞廟算。太尉公率先忠款,遣公入侍。穆宗皇帝詔曰,諸侯侍子,前古則然,詞約禮卑,益彰義訓。始自都將,擢為太子右贊善大夫。未幾,遷雲麾將軍、右龍武軍將軍,知軍事。寶曆元年,封太原郡開國子,食邑三百戶。二年,加侍御史,復兼御史中丞。文宗皇帝即位,以公勛臣子,有檢操,試以理郡,觀其業履。大和元年,以銀青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出為光州刺史,進封太原郡開國公,加邑至千戶。

為政清慎,弋陽人安之。四年,遷澤州刺史,加邑至二千戶。高平之政,如弋陽之化。尋遷澧州刺史,公為澧州,慈惠顯著,陟課計最,理行第一,澧人至今歌詠之。自是,朝廷推其才實,凡重難之任,議者以公為舉首。

七年,征為右龍武軍大將軍、知軍事兼御史中丞。九年,守本官加御史大夫。開成元年,以檢校左散騎常侍,出為鹽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本州防禦使及諸軍防秋押蕃落等使。於是,天子下詔曰:聞其頃歲,緝綏澧陽,版圖有加戶之功,郡人有詣闕之請,載洽時論,可謂長才,天下愈推為賢侯。善吏五原,撫接雜虜。前後為政者,率皆利其牛羊善馬,因生讎擾,公清約自處,恬怡寡慾,為郡四年,封部清謐。開成四年,遷隴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五年,檢校工部尚書,充邠寧慶等州節度觀察等使。在邠州四年,撫戎訓俗,法尚寬簡,尺籍倫理,公儲羨溢。會昌三年,武宗皇帝潛運宸算,問罪壺關。以公勛賢嗣,韜鈐妙密,忠厚可倚,用武之地,推誠付囑。復檢校工部尚書,充忠武軍節度、陳許蔡等州觀察等使。其秋,詔以本官兼充河陽行營諸軍攻討使。

先是潞帥劉從諫死,其子稹握父眾,求代其位,揚兵四境。武宗赫怒,天討恭行。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屯兵天井下,連戰不捷,疾悸求解。天井下臨覃懷,勢逼河洛。衣冠士庶,莫不惶駭。奸謀訛言,亟生洶動。詔以公為攻討使,代茂元之任。公拜詔之日,引兵渡河,環洛居人,室家相賀。師之所歷,秋毫不犯。屯於萬善寨下,賊壘皆哭。天井關在太行山頂上,寇堞星聯,建瓴之勢,萬夫莫仰。賊恃險憑固,聚食持久,坐待師老,冀緩靈誅。公掩其不備,夜遣馬步都虞侯董佐元、黃頭先鋒將趙峰、赫連權等引銳師直上太行山巔,夜走七十里,公引大斾繼進,九戰拔天井關。賊眾宵潰驚蹂,自投山谷死者不可勝計,殺傷略盡,翊日告捷。武宗大悅,詔加兵部尚書,依前攻討使。天井下臨高平郡,俯視如蟻,走塵炊煙,無所逃隱。賊眾游騎,投礫可及。自是狡穴妖巢,不復自守。明年,諸城盡降,賊稹傳首關下,公凾獻之,上黨平。詔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全師凱旋於許。平潞之役,公實元勛,謙默自持,未嘗言戰。

初,公以陳許等軍屯天井,石雄以河中等軍屯冀氏,朝廷責功於二帥。公連戰拔天井關,威名大振。賊黨傳劉稹首,先詣公營。詔公引天井軍合冀州軍入其巢穴。公按軍徐進,以示不竟。功名之際,美同羊祜,策勛未稱,天下賢之。尋以本官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東節度觀察等使。未幾,加司空,申上公之命。今上即位,念功圖舊,以公北門鎮守,政令修舉,加檢校司徒,鎮守仍舊。公以勛臣舊德,戀深臣子,拜表乞覲。大中三年元正,朝賀在廷,上目而壯之,加光祿大夫,復歸鎮守。初,公屯兵天井,賊尚稽誅。自春涉夏,軍士飲山泉,寢蒿艾,及秋大疫。太行峻險,餫軍多阻。公大散家財數千萬,躬撫戰士,補卒振旅,辛勤盡瘁,竟清殘孽。朝廷愛其忠力,復倚圖功。今上初收河隴,西羌別種,屯聚隘險,劫奪行人,抄略餫路。上臨軒嘆息,思得統將。台臣等惶恐,以公名聞,即日,詔以公守本官領河東。先差兵士,並沙陀及諸蕃部落子弟等,充招討党項使,兼指揮振武、天德、靈鹽、邠寧、夏綏、鄜延等州,同討党項兵馬事。其所詔昭義、易定、河陽、宣武、滄景、陳許、鄭滑、天平、平盧、兗海、浙西、宣歙等道,赴夏州塞門行營,士馬並令權取公指揮。其屬左右神策、京西、京北諸鎮,有控臨党項處,緩急要兵,掎角相應。便行文牒,指使推轂,委重之任,古今無倫。公受命奮發,蓬首即路,引兵進戰,直入塞門。屬餫路阻艱,軍食不繼,數以飢卒,邀戰不整。朝廷以老師費財,詔省戍卒。

復以公檢校司徒,充河陽三城節度、懷孟澤等州觀察等使。未幾,免鎮,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九年秋,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傅,依前分司東都。公襟量弘裕,不以榮悴嬰懷。拜袞登壇,保傅分洛,一推忠順,默無尤違,士類以此多之。十年十月廿三日,寢疾於洛陽綏福里之私第,薨,享年六十三。 天子震悼,罷朝一日,贈司空,賻以布帛。明年二月五日,卜葬於河南府河南縣梓澤鄉張封原,先太尉公之兆次。有子男二十三人,女一十五人。長子弘宗,夔王府司馬。次子懿宗,汝州長史。次子贄,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次子次宗,袁王府參軍。次子吟,檢校太子賓客兼侍御史。次子演宗,江州潯陽縣尉。次子顏,右龍武倉曹參軍。次子虔宗,亳州文學。次子建宗,懷州參軍。次子彥宗,左司御倉曹參軍。次子澧宗,左司御胄曹參軍。次子嗣宗,左金吾衛騎曹參軍。其次曰儒宗、曰顒、曰頒、曰頡、曰頤、曰頻、曰願、曰顧、曰頊、曰頏、曰頃。鹹以貴胄,將登顯仕。用禮檢之操,以孝謹持其祖父業。女適良士,公出自綺紈,弱冠登崇顯,自幼及貴,不知艱難,而氣不矜豪,慮必深逈,歷官中外,焯有名烈。及為將帥,隆樹勳績。德善一貫,終始可銘。銘曰:

王實大姓,自新以垂。兆起卜淮,浚派延枝。江左風流,互盛迭衰;皇朝多士,疊慶重熙。太尉材雄,早宣力用。司徒懋德,弈葉增重。公忠激發,雷風震動。天實降神,精誠入夢。條頒澧浦,惠政洽聞。律靜五原,時號能軍。天子求理,公為能吏。天子治戎,公拜彤弓。文武兼任,報政奏功。豈獨才克,公誠有融。蠢爾壺關,逆豎狂猘。所恃者何,天險重閉。盈凶貫毒,蟠氛作沵。蝸結蛛羅,恬為得計。公振長策,屯師蓄銳。一夕霆飛, 耀不容睇。禽驚獸蹙,迎弓盡殪。建旆求頻 ,收其勝勢。妖巢夜覆,逆首宵傳。暢轂纔逞,一方晏然。帝曰元臣,武振功宣。申命左揆,錫乃勛賢。公拜稽首,非臣之功。天討有罪,臣當奉職。循牆疾走,逃遁莫克。拜詔惟恭,式昭懿德。帝念北門,王業之基。授以征鉞,總乃如貔。上公之命,載申載馳。天澤就加,公功之宜。羌戎未寧,中軍卜帥。壇成禮渥,星高將貴。聯營盡護,群藩畢寄。將振庸祗,中輟朝議。養安河內,辭鎮東都。孤卿峻袟,以優以游。國倚元老,朝傾壯猷。百身徒贖,大運遽流。天子震悼,爰申贈儀。勞苦雕瘁,天不愸遺。存歿之盛,惟公盈之。慶祉有餘,子孫是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