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聚

王全聚

王全聚的書法,只是他藝術造就的一個側面。 朋友們常說,王全聚的書法是有思想的,與他的精神世界高度一致。 由此,他不僅成了天津書法界公認的“學者型書法家”。

人物簡介:

王全聚 男,1941年生,祖籍河北省蠡縣。生於長春,定居天津。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現為天津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兼任天津市社科院寫作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理事、天津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天津書法家協會顧問、天津炎黃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原書畫院顧問等。擅長文學、書法及文藝理論。多年來,組織省市級以上的理論研討會40餘次,並在近半數研討會上擔任主持人。撰寫發表了一批有關文學、書畫的評論文章,如長篇評論《慷慨生命構築的文學世界——柳溪小說蠡評》,發表於《天津文學》1999年5月號;《白庚延山水畫解讀》發表於《天津日報》2000年3月15日,先後由《北方美術》、《中原書畫報》等轉載,都受到業內人士好評。書法作品多次在報刊發表或參加展覽,並多次獲獎,曾出任天津市書法展評審。曾發表大量文學作品,近年來創作的舊體詩詞分別被《華夏吟友》、《中華絕句精選》、《中華詩家手跡選》等書籍選錄。
王全聚是美國世界藝術家協會專家評審、中國著名書法家、文藝評論家。他的書法兼擅各體,而其榜書與草書最為出名。他的榜書無論是一兩米的巨型字,還是徑尺大字,都使轉自如,風神飽滿,深得顏真卿豪邁深雄的氣概,曾應邀在天津春節晚會上表演。
他的草書線條老辣沉雄,結體飛動奇險,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有強烈的個性抒發,深得中國草書的三昧。縱觀他的書法作品,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格,是他整體精神的外化。他是著名作家,學識淵博,文筆精彩,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都有較深的研究,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體現,他的書法有豐富的形式美感和充沛的情感表現,呈現出壯美旺盛的生命之象,是追求藝術與生命同一的成功範例。

作品欣賞:

媒體關注:

王全聚赴美講學近日回津

宋福棘尚志明 本報訊(天津日報 記者宋福棘通訊員尚志明)本市書法家王全聚日前赴美講學,與美國學者以及中華文化愛好者就書法、詩歌、傳統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內容廣泛的交流,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為適應中華文化熱升溫的需要,美國國家書畫研究學會擬在多所大學開設書法學科,計畫編寫既可用於教學,又能供知識界閱讀的書籍。該會特聘請王全聚先生為研究員,委託他就該書的編寫擬訂方案。王全聚提出寫書思路,得到委託方的讚賞。(天津日報 2005.3.30)

王全聚攜著名書畫家捐贈老子書畫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7 16:54:5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記者 蘇詩鈺報導) 3月15日,地處北京西城區後毛家灣13號院的中國老子書畫院墨香四溢,來自天津的書法大家天津書法家協會顧問王全聚、天津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巴人、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臧志建、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任學之等4位著名書畫家,在此揮毫潑墨,並留下了50餘幅,總價值高達300多萬元的珍貴書法和繪畫作品,且全部捐贈給中國老子書畫院。天津《求賢》雜誌社負責人許步廣也應邀來到捐贈現場。
前來老子文化基金新辦公室現場作畫的4位書畫家,都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書畫名家。王全聚1941年生於長春,定居天津。早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現為天津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兼天津市社科院寫作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理事、天津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顧問、天津炎黃文化促進會理事等。王全聚擅長文學、書法及文藝理論。多年來,組織省市級以上的理論研討會40餘次,並在近半數研討會上擔任主持人。曾出任天津市書法展評審、美國世界藝術家協會專家評審等。作為學者型的書法大家王全聚,書法兼擅各體,其榜書與草書最為有名。他的榜書無論是一兩米的巨型字,還是徑尺大字,都使轉自如,風神飽滿,深得顏真卿豪邁深雄的氣概,曾應邀在天津春節晚會上表演。他的草書線條老辣沉雄,結體飛動奇險,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有強烈的個性抒發,深得中國草書的三昧。縱觀王全聚的書法不難看岀,他在傳承古代書法名家,集百家精髓,融會貫通的同時,又敢於大膽創新。他的書法師“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灑脫,法虔禮之用筆,取魯公之蒼渾,然後熔而化之,樸拙厚重,血肉生焉,筆法豐富,意趣生焉,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一字之中,點之豐腴而不臃滯,勁拔而不蒿寒,簡繁得宜,自然天成。一行之中,起伏有度、錯落有致、氣貫意連。行行之間,迎讓顧盼、相互拂照、協調有序。通篇之氣則激揚跌宕、虛實呼應、穿插互融,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絕妙佳境。
王全聚等4位書畫家的捐贈,受到了中國老子文化基金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蘇清傑的熱情接待,蘇清傑對書畫家們的慷慨之舉給予了高度讚揚並致以了最真誠的感謝。蘇清傑激動地說:“ 4位書畫名家的集體捐贈令我非常感動,有這么多知名而又熱心的書畫家和社會更多愛心人士的支持,中國老子書畫院也一定會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請各位放心,老子書畫院一定不辜負大家的厚望,與業內外更多仁人志士共同將老子書畫院辦得好上加好!王全聚:明星書畫價值幾何?

---訪中國書協會會員、天津書協顧問王全聚
2011-03-23 00:42 來源:北方網
如今,喜歡“舞文弄墨”的明星越來越多。名嘴趙忠祥不僅喜歡書法,還愛畫驢;“才女”徐靜蕾喜歡書法,京城某些店鋪都有她題寫的匾額。姜昆、董浩、朱軍、王小丫、張藝謀、馮小剛都有作品在社會上亮相。去年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唐國強、張鐵林、王鐵成等十餘位演藝明星的書畫集中展出,引人關注。前不久,在一場慈善活動上,趙本山的一幅書法作品更是拍出92萬元的高價,引起不小爭議。

有的明星並不以書畫家自居,他們不缺錢、不圖名,也不缺少公眾關注度,只是把書畫作為一種雅好,在社會上爭得一種文化認同。可這種好事也容易被一些商家利用。部分明星並不滿足於自我欣賞,也走向市場賣起字畫來,一些好事者把他們說成書畫家,有的明星自己也不加否認,兩廂情願,各自受益。可這些明星書畫,又有多少含金量呢?記者帶著話題,坐在了天津書法大家王全聚的對面。
明星書畫作品風頭正盛
當今的名人圈子,不少明星都熱衷於字畫,像著名演員唐國強,他在2004年的一次書法評選活動中當選為“中國10大書法家”之一,引起了諸多非議,好在唐國強處理得當,親自站到前台向輿論界聲稱自己並非專業書法家,而要做好演員一職。眼下的當紅女星徐靜蕾也被冠以“書法家”的美名,京城不少賣字畫的門店裡都有徐靜蕾的字,還有的網路竟也將徐靜蕾的字定成電腦中的標準“徐體”字,就此遭來罵聲一片:“徐體字”能代表中國書法標準字型嗎?
名人字畫到底值不值錢?值多少錢?一時還不好理論。但眼下這種追捧明星書畫的現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今著名作家、影視明星等等都熱衷於書法藝術,以至於許多著名作家不見有什麼大作問世了,而見諸新聞媒體和公眾視野的則是這些明星的書法作品。一位知名演員被傳出其一幅書法作品明碼標價20萬元,如果托熟人、托關係至少也要15萬至18萬元的價碼,不少人想買他的字畫,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關係,還真成了一大難事!而趙本山據說很少對外提字,想求他的一幅字更是難上加難!
應對明星書畫有清醒認識
據記者了解,現在的書法作品可分兩種,一種是業內,是專業書法家的作品;一種是外行,也就是並不是專業書法家,充其量只是書法愛好者而已,但這些人可能是公眾人物、是名人,名人嘛完全可以賣他們的明星效應,以至於眾多的並非書法專業人士的各路明星大腕都擠進了書畫市場。但究竟其藝術水準何在?藝術價值何在?真正能留傳千古的字畫何在?就很值得人們玩味了。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明星書畫走向市場是很自然的現象,問題的關鍵是,你抱著怎樣一種心態去收藏它”。在王全聚看來,明星字畫有特定的消費群,首先是企業家,看重“名人效應”;其次是一些“發燒友”,願意花錢去追星。至於對藝術價值的考慮,倒在其次。如果從投資角度看,往往會有很大的風險,因為大多數明星書畫藝術造詣並不高,畢竟不是專業書畫家。“這些明星,在其它領域都可說出類拔萃,投入書畫創作中來,有他們的優勢。比如說藝術是相通的,他們在各自領域所取得的經驗,對書畫創作有很大的幫助;再有,成就和名望帶給他們自信,所以有些人的作品的確很有‘氣象’。但他們也有‘罩門’,那就是他們的技法不過關。書畫是技法性極強的藝術門類,沒有多年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是達不到一定藝術水準的。很多明星的書畫作品,技法稚嫩的現象一望而知。”
“目前無非三種心態關註明星書畫。一為投資,二是欣賞藝術品本身的價值,三是喜愛作者。如果是以後兩種心態入市,則問題不大,但如果想投資以圖保值升值,則要慎之又慎了。”因為大多數明星書畫藝術造詣並不高,而且他的作品會隨著他的人氣及知名度的大小上下波動。而眼下這種炒作不會繼續很久,如果想保值,風險很大,做為買家,如何分析,如何思考,還應慎重。仰視學者型書法大家王全聚

2011年01月14日 16:43 新浪讀書
人到不惑,除去昧心的恭維,要打心眼兒里崇敬另外一個人,是有相當難度的。但我對美國國家書畫研究學會研究員、書法大家王全聚是個例外。
認識王全聚已經十年。那時,他是天津市文聯的理論研究室主任,剛剛在馬年的春節電視晚會上做過書法表演。按照導演要求,面對兩米多高的大牌子,站姿書寫四個大字。由於墨的濃度受限,字又要不失流利,難度可想而知。可王全聚接受了,而且完成得相當漂亮。一幅《馬到成功》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後來熟悉了,才得知,他是天津書協“評審會副主任”;天津舉辦的三次“中國書法藝術節”都是他擔任學術部主任,負責組織全國性的大型學術報告會和文藝理論研討會,並組織論文徵集和評選活動;他還是中國第一位在聯合國總部辦過展覽的書法家。只是因為他年逾60卻無一根白髮,我誤判了他的年齡和道行。然而,這一切都不是我“仰視”的理由。正如評判一個武林高手的品位,只需看他對武術的理解,看他的武道與武德;我對王全聚的敬仰,來自與之交往中滲透出來的細節,來自他對藝術的探求精神,來自他對名利的淡泊態度。
王全聚的書法,只是他藝術造就的一個側面。他從9歲開始跟父親學寫大字,那時,心裡揣著的是文學。直到他工作多年,還保留著寫生活札記的習慣,那是為了圓青年時代寫長篇巨著的夢。後來從事文藝研究,他幾乎接觸了音樂、戲劇、舞蹈、雜技等各個門類。也許正因為此,才推高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四個字的大悟,使他對藝術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深信不疑。
或許正是出於對他在藝術理論領域涉獵範圍和深度的普遍認可,天津藝術界在成立“書法與音樂沙龍”的時候,特意推選他做學術帶頭人。
朋友們常說,王全聚的書法是有思想的,與他的精神世界高度一致。他追求筆墨的厚重與力量,經常用中藥的“配伍”來解釋書法的伸縮與張力,用“班駁的老樹皮”來形容線條的輕重與韻味;他追求動感的瀟灑與浪漫,用NBA 籃球高手快速帶球推進又突然急停擺脫防守,解釋書法的張弛節奏,用音樂的旋律解釋古人一貫推崇的神遊八極的才思;他追求書法的生命感,認為,書法是技法性很強的藝術,但書法從本質上是表現生命的,是人“心靈的外化”,情感的表達,而不只是炫耀技法的“手技”;他認為,書法與所有藝術形式一樣,必然具備“傳情達意”的功能,掌握他必須經過“心手相師”的過程。這使他的字充滿生命感,筋骨相連,氣息流動,精神飽滿。每幅作品,幾乎都能看出他創作時的心境和狀態。說他仗劍放歌,暢寫生命,已經毫不為過。
由於他獨到的藝術眼光和深刻的見解,經常有書法家向他請教。他對作品的評價總是切中要害,言語間充溢著學識底蘊和敏銳的藝術感覺。由此,他不僅成了天津書法界公認的“學者型書法家”。聆聽他談書論法,縱論古今,會驚訝於他為人的誠懇和學養的深厚。中國文聯組織召開的理論年會,曾兩次邀請他代表天津介紹推動文藝理論工作的經驗。在一次年會上,發言嚴格限時,一到時間主持人就提醒停止。但王全聚的發言逾時了,主持人卻要求他繼續講。他的發言結束時,主持人大聲說:“讓我們向在困難條件下千方百計做出成績的天津同行表示祝賀!”並帶頭鼓掌。這種情況在那次年會是唯一的。
他對書法的痴迷同樣令人感動。在他隨身的書包里,總有一本字帖,一有空閒就拿出來研究,以手代筆,在腿上練字。這一練就是幾十年。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求新求變,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藝術認知用筆墨加以表現,在墨與紙、黑與白之間揮灑自己的全部生命靈性,追求筆墨的厚重與力量,線條的力度與韻味,表現出一位大家的天賦與才情。
如今,他的書法作品也早已蜚聲海內外;僅僅作為書法家的他,擔任了天津市書法家協會的顧問、天津印社藝術顧問……許多藝術院校請他作報告,不少高檔酒店和風景名勝也以請他題名為耀。但他性情依舊,從不做作或故弄玄虛,許多普通書法愛好者都成為他很好的朋友。仰視王全聚,不因他聲名顯赫、位高權重或擁有萬貫家財;但終究會有更多的人記住他,仰視他。
“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這兩聯古訓,或許是對王全聚為藝為人的最好詮釋,同時也是我們仰視他的絕佳理由!
(文:求賢雜誌社 許步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