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鳥

玉鳥

玉鳥是三門峽虢國墓地陪葬品,20世紀後半葉於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現為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館藏。

基本信息

文物介紹

玉鳥點擊查看大圖
【名稱】:玉鳥
【類別】:玉器
【年代】:西周

特徵簡介

通高4.6厘米,寬3.8厘米,厚1.5厘米。
玉呈冰青色,因受沁腹部有黃褐色斑。小鳥呈站立狀,單面紋飾。做工精細,線條流暢。頭上仰,圓眼,尖喙,翅羽飾細線捲雲紋,尾羽飾成組平行陰刻細線紋,腹部有一穿孔。

古代玉鳥崇拜

古代先民都喜以鳥為圖騰,圖騰文化在我國甚至全世界都有很廣泛的影響。因為,鳥有著人類嚮往的本領——飛翔,故此,鳥類的這種特徵即被神秘化。先民們將鳥視為神靈動物,幻想借鳥的神力來往於天地之間,並與神靈溝通。這些美好的願望,我們從古代綺麗的神話傳說中就能知曉一二。
本文即以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所藏玉鳥為主,輔以其他各地出土的玉鳥,探討我國玉鳥的造型、紋飾特徵及文化內涵
古代的圖騰崇拜,使得許多部落奉鳥為神靈、為始祖,如東夷少昊族的鷹、商族的燕、或鳳、梟等。由於各自的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不同,各部族所崇仰的鳥類也不同。
紅山文化玉鳥多為小型鳥,有梟、燕兩種。特點是短頸、短尾、平展雙翼、翅膀厚實,有站立和即將起飛兩種姿態,均不太寫實,與山東龍山文化變化繁多的鳥紋相比要簡約質樸。紅山文化玉鳥佩,尖啄、大環眼,似卵中破殼欲出的雛鳥。紅山文化黃玉鷹形佩,高5.7厘米,寬5.2厘米,黃綠色,玉質純潤。圓雕正視展翅立梟,聳肩,翅膀淺陽線雕羽毛紋,雙足下部陰線刻斜方格紋,頸後部有一對鑽孔。造型簡約概括,刀法遒勁,似屬圖騰或族徽。其形制與內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黃玉鳥極似。
新石器時代末期,龍山文化高度成熟,玉鳥的數量多且造型繁複。在圖騰信仰的鳥紋飾中,以鷹紋、鳳紋及人、鳥、獸合體的紋飾為主。最為常見的是鷹紋,有正、側兩種形態,多為昂首、雙足分立。鳳形紋僅以尾羽上的翎眼紋來表示。人、鳥、獸合體紋飾又有被設計為鷹爪攫人頭,如龍山文化青玉鷹攫人面飾。該飾長6.8、寬4.7厘米,灰黃色,有白色沁,鏤雕,造型對稱,鏤雕技藝純熟精美。它採用平面化造型,分上、中、下三層。鷹族生擒敵首領,並以其做獵頭祭的場面,形象地反映出父系氏族社會部族間相互兼併、激烈征戰的史實。“人祭”造型屬父系氏族社會圖騰文化的典型形象。
斧、錛、鏟類的工具或武器,特別是玉石斧,逐漸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象徵權勢的禮器,它的刃口也由朝下改為朝上,被稱為“圭”。祭典時圭被作為通神的禮器而成為酋長或祭司手執之物。龍山文化黃玉鷹紋鳥獸面紋圭,長25.2厘米,寬6.2厘米。黃褐色。陰線刻法,正面刻有昂首展翅的側立鷹形,背面刻獸面形抽象紋飾,中部有兩組直線紋。紋飾線條勻細流利,工藝精湛。此圭紋飾,與山東日照縣兩城鎮出土的龍山文化玉石圭相似,當屬龍山文化遺物。
龍山文化時期玉圭飾鷹紋,當與東夷族群里的旺族統治者“少昊氏,鳥名官”的鳥崇拜有關,被山東地區人認為是族人祖先生命的來源而為其圖騰。
殷墟墓出土的鳥形佩為數很多,其中以戴有冠羽最為突出。商代黃玉鳳形佩,高8.4厘米,寬3.6厘米。玉呈葵黃色,全器為片狀。以陰線雙鉤雲紋及鏤雕法完成鳳鳥的側面造型。鳳鳥頭上有一高冠,冠邊緣出脊齒,圓眼,尖啄下彎成鉤,短頸、突胸、短翅、長尾、粗腿立爪。冠邊飾鏤雕脊齒,是商代片飾玉鳥普遍的造型特點,勾轉凌厲的鳥啄更是商代玉鳥的特徵。此器的造型及雕刻風格與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鳳極為相似。戴冠、勾啄是神鳥的基本特徵,而玉鳳的底部有一榫證明,可能是用於祭奠時神桿上面插嵌的神鳥,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
殷商時期鳥的冠飾變化最多,以方形高冠最為突出,但到了西周時期,僅以勾轉形冠為主。西周玉鳥大多延續商代風格。戰國時期龍與鳳的組合更加精巧,而且出現了龍在上鳳在下、鳳在上龍在下、或者是龍鳳平行等無定數的組合式造型。
綜上所述,我國的鳥崇拜文化歷史悠久,而且在出土的玉器中玉鳥占的比重也很大,大多是以宗教信仰的形式來表現,再現了遠古先民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印證了古代鳥圖騰信仰,及“鳥神文化”的特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