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虹街

七十年代中期,靠玉虹街入口處的二百貨公司一場大火,著實把玉虹街人驚嚇一場。 那時通訊條件差,火發現遲,玉虹街人望火興嘆,找不到水源,無法救火。 八十年代初,玉虹街也在悄悄地變化,家家都裝上自來水。

玉虹街在安慶上百條道、路、街中算不上一條出色的街,倘若你翻開它的三十年的歷史,你會驚奇的發現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從玉琳路進入玉虹街,路面全是用褐紅色馬石條直鋪而成。幾度歲月風雨的沖刷,幾多往來的腳步踏過,原本經鉄鏨開鑿而成的褐紅色石條上,留下數條指寬鏨鑿的深痕被磨得平平滑滑。獨輪車和板車在褐紅色石條上碾上一道道深深的轍印,天長日久,石條上的轍印變寬變深,形成一道深寬的圓弧溝槽。遇上陰雨天,石條圓弧溝槽積滿水,深一腳,淺一腳,濺得一雙褲管沾滿泥水。天一泛晴,石條圓弧溝槽里淺淺清水,照見人影。這些褐紅色石條被重負的板車和重載的小型機動車壓成兩截或碾得四分五裂,一端深陷,一端翹起,便成了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路。整個一條街不到十盞路燈昏昏暗暗,有時瞎燈黑火摸索行進。
玉虹街如其說街,倒不如說巷。街道路面寬不過三五米,一條街曲曲折折、彎彎扭扭。玉紅街人娶媳婦嫁女兒的迎送車輛無法出入,只好在街口恭候。街東頭入口處是新春樓飯店,在當時西門算是像模像樣的酒店。往深處一點便是古城牆,城牆上長滿青苔,少許野草,偶有磚隙縫裡長出一兩株小樹,幾株青藤攀附城牆上。城牆的上下左右間隔相等之處,留有出水的方槽孔。城牆下依附一排青磚灰瓦房,或高或低,有的是穿枋聯成一體,沿坡而上。居住在城牆下的居民,一年少不了三五次水患之苦,大雨或暴雨來臨之際,城牆出水方槽孔水流直下,窨井下水道是根本無法及時排泄來勢兇猛的雨水,一忽而水滿房間,或滿踝深或齊膝深是常有之事。我永遠不會忘記一九七八年春季的一個夜晚,一場暴雨下來,我家盆桶鍋碗放在床上、桌上、地上接雨水,徹夜湊起雨水滴答、滴答的交響曲那情景。靠城牆中間段特意砌成一個兩米深蓄水池,據說是為前街救火之用。玉虹街深處九十度拐彎處,城牆下有兩道壕溝,俗稱“一道溝”和“二道溝”古時是護城之用。五六十年代兩道壕溝水清澈見底,碧波蕩漾,夏季蛙聲四起,壕溝四周,青草綠茵,綠樹成蔭。七十年代的壕溝,被坍塌城牆泥土沖刷堆積,漸漸變小。時有三五人洗馬桶,水漸變臭。在壕溝旁坍塌的城牆足有幾十米長,抄近路的人長期翻越行走,便走成一條通往四方城的路。
玉虹街入口處西頭第一家是安慶第二百貨公司,縱深處有數條小巷縱橫交織,有黃家巷、谷隆巷連線太平寺。有大黃庵,小黃庵,和玉虹街國小。我七十年代中期搬進小黃庵居住。在街拐彎處便是食品廠、毛毯廠的後圍牆,緊挨的是安慶福利院,再往下走便到玉虹門,緊靠德寬路二小。
七十年代偌長的玉虹街上千人吃水全靠兩隻水龍頭供水,遇上夏日挑水排上幾十米長龍隊,這是一大奇景。這么一條長街只有三五個公廁,早上倒馬桶、尿盆要排隊,上廁所也要排隊。倘若你要是在夏日上廁,讓你臭氣熏天氨氣刺目。夏日的夜晚整個玉虹街男女老少,拿著涼床、木床,橫七豎八睡在路邊,自然男人都是睡在外邊,守護著女人。清晨,一條街,三三兩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或蹲或站或佝僂著腰在刷牙,嘴角上溢出牙膏的白沫,煞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玉虹街人吃飯有特色,很少有人規矩坐在家吃飯,大都是盛上一碗飯,飯頭挾滿菜,走出房門,或蹲或站或乾脆邊走邊吃,邊串門,邊談心。只有雨雪天或是逢年過節,街上看不到人吃飯影子。
七十年代中期,靠玉虹街入口處的二百貨公司一場大火,著實把玉虹街人驚嚇一場。老玉虹街人記憶猶新:那是夏天的夜晚,火燒到半天空,仿佛就在你的隔壁,大火足足燒了倆小時。那時通訊條件差,火發現遲,玉虹街人望火興嘆,找不到水源,無法救火。待消防車來時,火勢更猛,半天擰不開路邊消防拴,貽誤救火時機。好在古人聰明,所建造的穿枋屋子,都有一道高高防火隔離牆,遏制火勢蔓延,這給滅火帶來時機,所幸的是沒有殃及玉虹街人。當時玉虹街家家做好大搬家、大轉移準備。
八十年代初,玉虹街也在悄悄地變化,家家都裝上自來水。原本凹凸不平的褐紅色馬石條,被青灰色水泥塊磚取代,路面稍顯寬敞而平坦。水泥柱電線桿代替斑斑駁駁的木製電線桿,路燈也顯得明亮。電風扇也漸漸地進入尋常玉紅街人家,夏夜在路傍過夜人也稀少。玉虹街的人也在悄悄地變化,生活的節奏快了,懶散和陋習的影子也悄然消失。玉虹街的人更加精神起來。
本世紀初,玉虹街大開發,破爛不堪青磚灰瓦的房子全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撞拔地而起大樓鱗次櫛比排成一片。水、電、氣、電話、有線電視、網路應有盡有。古城牆又重新修葺一新,被列入安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如今玉虹街由原來呈7字形的交匯處與四方城和龍門口路貫通,形成十字形,可南來北往、四通八達。玉紅街人再也不為迎親嫁娶出行不便發愁。小區的路邊也長期停放著數十輛私家車。路傍的賓館、酒店、超市、菜市場及各類商店比比皆是。一盞盞現代化路燈燈火通明、璀璨奪目。玉虹街街口矗立宋玉琳碑,傍有一小花園可供休閒小憩。
一條街的興衰是一部人文歷史,久蜇蝸居這條街的人便是這條街的見證人。昔日的清晨排隊倒馬桶上側的身影不見,夏日挑水排長龍陣情景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玉紅街人晨練和夜晚散步跳舞的倩影。這可能就是玉紅街的變遷史,這可能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安慶一個縮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