玁狁

玁狁

中國古代民族名。亦作“䞤狁”、“獫狁”、“葷允”、“葷粥”、“獯(熏)鬻”、“薰育”、“嚴允”等。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即犬戎,春秋之前應稱北戎,之後應稱北狄,活動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詩·小雅·採薇》:“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淮南子·齊俗訓》:“故四夷之禮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獫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嚴其上。《漢書·霍去病傳》:“票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薺,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顏蚰古注引服虔曰“[葷允]堯時曰熏鬻,周曰獫允,秦曰匈奴。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古族名。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即犬戎,春秋之前應稱北戎,之後應稱北狄,活動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相傳遠古時曾遭黃帝驅逐。殷周之際遊牧於今陝西、甘肅北境及寧夏、內蒙西部。西周初其勢漸強,成為周王朝一大威脅。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禦,並在朔方建築城堡。春秋時被稱為戎或狄。一說,玁狁為秦漢時匈奴的先民。

史料記載

《詩·小雅·採薇》:“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淮南子·齊俗訓》:“故四夷之禮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獫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嚴其上。”

《漢書·霍去病傳》:“票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薺,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顏蚰古注引服虔曰“[葷允]堯時曰熏鬻,周曰獫允,秦曰匈奴。”

《三國志·蜀志·馬超傳》:“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於氐、羌率服,獯鬻幕義。”

晉陸機《飲馬長城窟行》:“冬來秋末反,去家邈以綿。獫狁亮未夷,征人豈徙鏇?”

參閱《史記·匈奴列傳》。

民族歷史

西周中期以來,隨著周王朝實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僅能守成,而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特別是獫狁,進一步加強對周朝的壓力,不時入侵。宣王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軍征伐獫狁,取得很大勝利。但是,到了周宣王晚年,周王朝又重新出現了衰落的現象。周幽王即位,以好利的虢石父為卿,國人皆怨。幽王三年,又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後,以其子伯服為太子,這樣宜臼逃奔申國,從而激怒了母舅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擄褒姒,盡取周賂而去,西周滅亡。 此後,獫狁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遊牧民族統稱之為“獫狁”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獫狁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這個“獫狁”的“犬”字帶有漢族特點的強烈的侮辱性,而且說戎狄是“豺狼”也準確地指出了獫狁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獫狁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後來獫狁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遊牧民族之一。

根據文獻記載,獫狁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屬於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獫狁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 《後漢書》 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獫狁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獫狁活動範圍內曾出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西戎白狼國。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自願歸屬東漢。白狼王還命人作詩三首,合稱 《白狼歌》 ,獻給東漢皇帝。因此,所以白狼國就是獫狁國的變種,白狼王則是獫狁的後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並以白狼為圖騰的部族。白狼國的存在,也可以證明獫狁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據史料記載獫狁族極為野蠻兇悍,據史書記載獫狁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圖騰。 《資治通鑑》 第一百九十卷里說:“在唐朝初年有‘白簡、白狗羌並遣使入貢’,而且,唐還‘以白狗等羌地置維、恭二州’。”這說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實際上,從民族歸類上看,獫狁族就是西羌族,許慎在 《說文解字》 中說:“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獫狁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獫狁。那么以上所說的“獫狁”、“白狗”和“白狼”等族就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斷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為圖騰的遊牧民族。所以今天蒙古族和羌族中崇拜狼圖騰的部族全是獫狁的後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