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

狼牙山五壯士[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

“狼牙山五壯士”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戰鬥中英勇抗擊日軍和偽滿洲國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在戰鬥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枝,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的樹枝掛住,幸免於難;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民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簡介

遠眺狼牙山遠眺狼牙山

狼牙山五壯士,是1941年9月25日,日本鬼子向河北易縣狼牙山地區進行掃蕩時,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這五位英雄,為掩護民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最後,這五位英雄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此後,為紀念他們的壯舉,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被編寫入語文教材,還拍攝了《狼牙山五壯士》的電影。

背景

日本侵略軍為了撲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掃蕩。對根據地人民的屠殺非常兇殘。

1941年日本軍隊對華北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包圍了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及2000名當地民眾,軍區命令一分區一團七連擔任掩護軍區和民眾轉移的任務,七連經過頑強抵抗,轉移了日軍注意,使日軍以為七連是八路軍主力,在戰鬥中喪失了500多名日偽軍。9月25日,七連最後留下六班掩護,為了爭取主力和民眾撤退的時間。

事跡

狼牙山狼牙山

1941年日本軍隊對華北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包圍了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及2000名當地民眾,軍區命令一分區一團七連擔任掩護軍區和民眾轉移的任務,七連經過頑強抵抗,轉移了日軍注意,使日軍以為七連是八路軍主力,在戰鬥中喪失了500多名日偽軍。

9月25日,七連最後留下六班掩護,為了爭取主力和民眾撤退的時間,這個班將日軍主力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盤陀,與四面包圍的日軍進行激戰。在最後彈盡只剩下五個人的情況下,五人集體跳崖自盡。棋盤坨廟的道長李海忠在暗處親見日軍在他們跳崖的位置三鞠躬表示敬意。

9月25日五人中三人(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身亡,葛振林和宋學義被崖旁樹枝勾住均受重傷,被余藥夫所救。宋學義於1978年在河南沁陽去世,葛振林於2005年在湖南衡陽去世

影響

當時五壯士的事跡激勵了中國抗日軍民的士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棋盤陀峰頂建立了紀念塔,原晉察冀軍區司令聶榮臻題詞:“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兒女光榮傳統”。並將狼牙山五壯士事跡編入國小教科書。1958年,拍了《狼牙山五壯士》的電影。

事件

教科書事件

狼牙山五壯士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最後一位離開人間之後,中國國內部分省市(上海湖南)將國小教材中《狼牙山五壯士》課文撤下。

其教材編寫組認為新時代新形勢下,需要用新時代的民族英雄來編寫教材,比如袁隆平任長霞。這些新時代的英雄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對象,有助於培養學生新時代英雄主義。

而反對的方面認為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仍然激勵著人們,並且課文也很精彩很有氣勢,能感動現代人。所以認為刪除《狼牙山五壯士》不妥。

許多媒體對此發表各種評論。

網民造謠污衊被拘留

2013年8月27日零時27分,新浪微博有網民發布信息稱“狼牙山五壯士實際上是幾個土八路,當年逃到狼牙山一帶後,用手中的槍欺壓當地村民,致當地村民不滿。後來村民將這5個人的行蹤告訴日軍,又引導這5個人向絕路方向逃跑”。該信息引起眾多網民的轉發及評論,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廣州越秀警方發現該不實信息後,立即組織民警開展調查,於29日21時許在越秀區文化里某居民樓將信息發布人張某抓獲。經審查,張某承認自己虛構信息、散布謠言的違法事實,警方依法予以行政拘留7日。

2013年11月13日,張某因不服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區分局就該事件對其作出的行政處罰向廣州市公安局申請行政複議,廣州警方於2013年10月30日作出《行政複議決定書》,決定維持處罰決定。張廣紅仍不服,訴至法院要求判決撤銷處罰決定並提供賠償。2014年2月13日,廣州越秀區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張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五壯士介紹

馬寶玉

【1920年—1941年】,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下元皂村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兩年後入黨。1941年9月在易縣狼牙山為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民眾安全轉移,他帶領全班4名戰士奮勇殺敵,同數千日軍巧妙周旋一整天,將敵人引上絕路,勝利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寧死不屈,毅然跳崖犧牲,年僅21歲。
1920年10月,馬寶玉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0月26日,八路軍115師楊成武獨立團在取得平型關大捷後乘勝北上,光復蔚縣全境。馬寶玉在西合營鎮隨本縣4000多名熱血青年一起參加了革命軍隊,成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
1939年他光榮入黨,不久後擔任班長。從此他更加嚴於律己,階級覺悟不斷提高,革命鬥志更加旺盛。
1941年抗戰進入最困難時期。8月為報“百團大戰”一箭之仇,日本華北派遺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調動10萬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9月初其先頭部隊三千人在占領了狼牙山打轉,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進行決戰,由於敵強我弱,上級決定我軍主力帶領民眾撤出狼牙山,轉到外線安全地區。經數次鏖戰,七連完成組織轉移任務後,大部撤離,只留六班扼守狼牙山。首長的命令是“在第二天中午之前,不準敵人越過棋盤陀。六班當時只剩5人,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他們接受任務後,趕到東山口,選擇了一個叫“小鬼臉兒”的險要處,準備阻擊敵人。
破曉時分,敵人開始了進攻,馬寶玉沉著應戰,等敵人走得很近時才令大家一起射擊,手榴彈也接二連三飛進敵群,敵人一批批倒下。他們一時搞不清山上究竟有多少八路軍,以為是碰上了主力,便下令炮轟。太陽已經偏西,按計畫大部隊也已轉移完畢。馬寶玉便下令“撤!”剛走不遠,發現前面是個岔路口:向北去是主力部隊和民眾轉移的方向,他們可以很快歸隊,可敵人正尾隨其後,肯定會追上來,那無疑將前功盡棄,並使主力部隊和民眾處於危險境地;向南走,通向棋盤陀是一絕路。此刻,寶玉毫不猶豫,果斷下令:“向南走!”5個勇士一條心,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證主力部隊和民眾的安全。
五勇士邊打邊撤,並有意將行動暴露給敵人。敵人以為我軍主力就在山上,緊緊咬住不放。五勇士憑據險要地形,又擊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子彈、手榴彈用光了就用石頭砸,最後連能搬動的石頭也完了,面對擁上來的敵人馬寶玉神情莊嚴地對戰士們說:“同志們,我們都是有骨氣的中國人,寧死不投降!為祖國、為人民犧牲是光榮的!”五勇士折斷槍枝,從容走向懸崖!21歲的馬寶玉整整軍衣、正正軍帽,大喊一聲:“同志們,跟我來!”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葛振林等4名戰士也相繼跳下懸崖。
五勇士悲壯之舉,令一向驕橫的“武士道”信徒們個個膽戰心驚,直到這時他們才弄明白,數千日軍圍攻一天,耗費大量彈藥,死傷數百人,原來與他們作戰的只有5名八路軍。
五勇士跳崖後,馬寶玉等3人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在半山腰被樹枝擋住,負傷脫險後返回部隊。
1942年4月,晉察冀軍區在棋盤陀上建立了“三烈士塔”,後毀於日軍炮火。1959年3月“三烈士塔”重建,更名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聶榮臻元帥親筆題詞:“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

葛振林

(1917年~2005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黨城鄉喜峪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阻擊日軍戰鬥中,葛振林與四位戰友寧死不屈,壯烈跳崖,他和宋學義被掛在樹上,幸免於難。
傷愈後,先後投入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屢建戰功。朝鮮停戰後回國,歷任湖南省警衛團後勤處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隊副大隊長、衡陽市人武部副部長,衡陽警備區後勤部副部長,1982年離休。擔任全國近200家中國小的校外輔導員。
2005年3月21日23時10分,葛振林在衡陽病逝,終年88歲。
2005年3月21日,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就像1941年9月25日一樣。
那個瞬間之後———當他與四位戰友從狼牙山主峰棋盤坨一躍而下,命運又給了這個戰士64年的時光。
2005年3月25日上午,衡陽市殯儀館最大的靈堂三門齊開,人群和花圈還是擠滿了院落。在挽幛上,人們可以看到聶力的名字,這位女中將的父親,正是當年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
“狼牙山五壯士”六字,正是司令員當年對英勇下屬的斷語。
在弔唁人群中,一些鬚眉皆白、舉止整肅的老者引人注目,但更多的男女老少並沒有明顯的特徵。
“他真的是一個大英雄。”72歲的衡陽市民王煥雲說,自己是文盲,過去不知道葛振林是誰,這幾天聽孫兒講這是個大英雄,跑過來一看,就相信了。
那個愛說笑的老頭去了在黃茶嶺的小院附近,大家對平日稱為葛老的這個人有另一種描述。
“不像個英雄,倒是個瘦瘦的乾巴老頭。”在街角擺擦鞋攤的李雲說。這位34歲的婦女來自湖北,她說自己學過《狼牙山五壯士》的課文,但葛老和她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架子,常來問寒問暖,讓她心裡覺得“蠻舒服的”。
葛振林(前中)與解放軍官兵交談
葛振林(前中)與解放軍官兵交談
“他常常會問蹬三輪的、賣菜的,家是哪的,收入怎么樣,幾個娃,上學了嗎?”附近賣期刊的老人蘆石安回憶說。
“成年都是一身舊軍裝,戴個黃軍帽。”年紀小12歲的蘆石安還給葛老起過一個外號:“葛兩毛”,因為街上的人都知道,葛老買東西若余幾毛錢找零,總說句不要了擺手就走。
“窮人富人,他都很能合得來。”75歲的葛振林夫人王貴柱說,老伴還是更喜歡窮人和孩子,他喜歡摸孩子們的小腦袋;喜歡窮人就是給錢。
“要飯的就喜歡圍著葛老家門口轉。”蘆石安得出這樣的結論。
王貴柱還解釋道,葛老就喜歡舊軍裝,做了一件西服,從來沒穿過。戴黃軍帽是因為跳崖時碰了頭,戴帽子擋擋風。
多年來的每天早晨,黃茶嶺的人們會看到這個身著舊軍裝的老人拄著拐杖去警備區拿報紙,一路上敲得地面“鐺鐺響”,他見了誰都會打招呼,逗會兒樂。鄰居們說,可能除了打仗的時候,葛老一輩子都是笑口常開。
“可是現在街上都冷清了,那個愛說笑的老頭去了。”蘆石安嘆了口氣。
宋學義(左)葛振林(右)
宋學義(左)葛振林(右)
2005年3月25日上午,81歲的抗日老戰士、原衡南縣武裝部部長宋文坤在老伴攙扶下來到靈堂,向多年的老戰友告別。
“我以為他能挺過來的。”宋文坤說,他們夫婦20多天前曾去看望術後的葛振林,當時,喉嚨上插著管子的老葛還一邊比劃一邊唱:“老子的隊伍才開張……”
“你個摔不死的,這次也沒事。”宋老這話曾讓兩家人開懷大笑。
但此時的葛老已是沉疴難返。衡陽市169醫院三內科主任彭寒林介紹,由於心、腎、肺功能幾近衰竭,葛老的氣管先後切開了兩次。
“但他沒有痛苦的樣子。”彭寒林說,一般人做氣管切開手術,麻醉醒來會非常難受,葛老卻總是將笑掛在嘴上。
“特殊材料製成的老人”,護士們這么稱呼他。
“他的頑強是一個老兵與生俱有的。”原衡陽軍分區副司令員朱旭更願意這樣理解相知64年的葛振林。
1941年,朱旭在晉察冀軍區政治部負責發放藥品,在當年11月5日的晉察冀日報上,他看到一篇題為《棋盤坨上的五個“神兵”》的報導,而此報導多年後被修改編入國小課本,定名《狼牙山五壯士》。
“在反掃蕩鬥爭中,五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大部隊和老百姓轉移,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的主峰棋盤坨。在消滅了50多個敵人後,五名戰士砸碎了手中的武器,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朱旭記得當時報導如此描述。
另有史料記載,當幾百名日軍衝上懸崖頂,發現與之激戰近一日的對手只有五個人,他們就在懸崖上排成幾列,面對五人跳崖處三度折腰。
1941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簽署訓令,將五戰士命名為“狼牙山五壯士”,“那時候我就知道了有這么五個人,但還未見過老葛。”朱旭說。
抗戰結束直至建國初,葛振林歷經天津、張家口、清風店和太原戰役,還參加過江西剿匪和抗美援朝,全身六處負傷,為三等甲級傷殘。
長沙解放時,在湖南省軍區政治處軍郵辦事處任處長的朱旭第一次見到了葛振林,他的第一印象是“瘦高瘦高”,並總是笑呵呵的。
抗美援朝歸來,葛振林歷任湖南省軍區警衛團後勤處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隊副大隊長、湖南省軍區警衛營長、衡南縣兵役局副局長、衡陽市人武部副部長。
大約在1962年,葛調任衡陽軍分區後勤部副部長,正式和朱旭成為同事。
“認真是他的一大特點,他在後勤部負責軍裝的發放、後勤保障等物資的管理,從來沒出過錯”,朱旭說。
1966年春,葛振林向衡陽軍分區司令部提交申請希望休養,上級考慮到他的傷病,批准了這一請求,當年8月,這位老戰士離崗退養,時年49歲。
16年後的1982年,葛振林正式離休,享受正師級待遇。

胡德林

胡德林(1922年—1941年)、胡福才(1923—1941年),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人,是叔侄兩個。他們和葛振林一樣,小時受苦,日本鬼子來了,又增添了民族恨。
1940年,八路軍攻打容城縣城,他們踴躍支前。縣城打開,他們又自告奮勇幫助部隊運送戰利品。當部隊領導誇獎他們任務完成得好,要他們回家時,他們卻不肯回去,一再要求留下,跟著部隊上前線打鬼子。就這樣,胡德林、胡福才一起參了軍,也被分配到六班。這時候,葛振林已經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擔任副班長。班長是共產黨員馬寶玉。此後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多次一起參加戰鬥,表現都很勇敢,他們二人都在狼牙山阻擊戰中壯烈犧牲。

胡福才

胡福才,河北省保定市容城郭村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在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六班當戰士。同年秋,日本侵略軍對晉察冀邊區發動猖狂進攻。
1941年9月25日,日偽軍3000餘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分兵幾路圍攻駐紮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一帶的一分區司令部及其所屬一團。
他與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宋學義奉命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他們英勇作戰,邊打邊走,機智地將敵人吸引到狼牙山主峰棋盤陀。途中,不斷地埋設地雷,緊追不捨的敵人觸雷死傷慘重。當日午後,他與4名戰友撤到棋盤陀峰頂小橫嶺上,在這三面是懸崖,一面是敵人的險境,沉著應戰,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當子彈打光後,就用石頭居高臨下砸向敵人。石頭用盡後,敵人一步步逼進。為不被俘虜,他與4名戰友砸碎槍枝,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萬丈懸崖。他與馬寶玉、胡德林壯烈殉國。
1942年春,晉察冀邊區政府和人民在狼牙山上修建了“三烈士紀念塔”。1959年和1986年在原址重新修建了“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

宋學義

(1918年-1971年),是聞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學義出身貧苦,祖父和父親常年給地主扛長工,哥哥整年累月跑老山(太行山)擔挑為生。學義從小就當童工,給縣城一家面鋪蹬大籮,全家老小拼死拼活乾,總是維持不了生計。到1937年,共欠40塊(銀元)高利貸,地主乘機把全家僅有的二畝保命田奪走了。從此,一家人的生活更無著落。學義只好背井離鄉,逃荒要飯。1939年夏,他在濟源王屋山討飯途中,巧遇抗日游擊隊,參加了八路軍被編入晉察冀一分區一團七連。
學義參軍後,父親帶領全家逃荒,哥哥被壓死在山西大同煤礦,嬸母、堂弟相繼死於日軍刺刀下,姐姐、妹妹先後賣給本縣楊香村和江蘇徐州。不久,父親因貧病交加也離開了人間。
1941年秋,日軍華北司令部集中兵力,對晉升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掃蕩”。9月25日,駐紮在狼牙山周圍的界安、龍門莊、北樓山、營頭的敵人約3500多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分九路向狼牙山發起進攻。當天,駐紮在狼牙山的八路軍,在連續打退敵人10幾次進攻以後,決定留下宋學義所在的七連六排六班,掩護主力和民眾轉移。他同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福才、胡德林堅守在東山口。他們憑藉險要的地勢,同敵人展開鬥智鬥勇的決戰。當夜,宋學義和四名戰友進入陣地,把手榴彈捆成捆,以彈代雷,埋于山腰各處,然後分五路隱蔽起來,放冷槍把3000多敵人緊緊牽制住。敵人惱羞成怒,用大炮向狼牙山猛烈轟擊。宋學義等5名戰士在敵人打炮時隱蔽起來,炮火一過,他們又用槍彈、手榴彈襲擊敵人。這樣邊打邊往山頂退,把日軍死死牽制在狼牙山上。當宋學義及其戰友撤到三面懸崖絕壁的狼牙山頂峰——棋盤陀時,敵人一次又一次向上衝鋒,五壯士先用槍彈、手榴彈,後用石頭接連打退敵人10餘次進攻,勝利地完成了牽制敵人的光榮任務。共產黨員馬寶玉在火線介紹宋學義等加入中國共產黨。
最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宋學義等5名戰士擲出最後一顆手榴彈,砸毀槍枝,縱身跳崖,班長馬寶玉和胡福才、胡德林壯烈犧牲,宋學義和葛振林被半山腰的樹叢掛住,宋學義腰部受重傷,他們第二天被接回部隊,送往野戰部隊醫院進行治療。晉察冀軍區召開慶功會,分區司令員楊成武代表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把軍區頒發的“堅定頑強”的五星獎章分別掛在葛振林、宋學義的胸前。
1944年,宋學義轉業到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北管頭村,任農會主席,並與貧農女兒李桂榮結婚。
1947年,宋學義得知家鄉解放,遂和愛人一起返回沁陽北孔村。返鄉20多年來,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英雄本色,帶領民眾艱苦創業,使北孔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多年任縣、公社黨委委員和北孔村黨支部書記,先後出席了全國烈軍屬和殘廢軍人積極分子大會,全國民兵英雄代表大會,1969年赴北京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宋學義同志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積勞成疾,1971年6月26日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