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母蛇假龍

狗母蛇假龍

“狗母蛇”,即四腳蛇。潮州俗語“狗母蛇假龍”,其義有二,其一,“假龍”的“龍”字諧音潮汕話的“靈”字,是諷刺那些喜歡賣弄小聰明、自以為是、自吹自擂的人,嘲笑他們假靈精、假道行、假有為,其實沒什麼真本領;其義之二,是從字面意思看,蛇和龍外貌合神離,用來譏諷那些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人或事。

狗母蛇簡介

狗母蛇,其分布於我國雲南、廣東、海南、廣西;另見於國外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喜愛在灌木叢曬日光浴。性極怕人,一有人走進就遁入草叢中。 據《辭源》詮釋:“晰蜴,爬行動物。有四肢,尾細長,俗稱四腳蛇,其種類甚多,一般指壁虎、草蜥。” 由此可見,潮汕人所說的狗母蛇,是對爬行動物晰蜴類之一草蜥的俗稱。考證其源流,“狗母蛇”這一潮汕地區特有的名稱,是從異地的蛇舅母蛻變的。據《辭源》記載:“蛇舅母,動物名,又名草蜥。”《辭海》也有這樣的記載:“草蜥,也稱蛇舅母。”因為“舅”和“狗”諧音,因而“舅母”便成為“狗母”。狗母蛇是一個貶義詞,它借物喻人,形象生動地揭露和抨擊了那些喜歡以假亂真、弄虛作假的人。

詞義辨析

在潮汕地區,人們一般運用“狗母蛇假龍”這句歇後語比喻和抨擊二種人和事:一是利用龍和能、靈的諧音,比喻和抨擊那些自以為是、自吹自擂、自我賣弄、自我標榜,自以為是及喜歡誇誇其談的人,把他們說成是狗母蛇,意思是說他們假靈精、假道行、假有為,其實沒什麼真本領;二是利用 狗母蛇假龍”在潮汕民間廣為傳聞。

原文出處

狗母蛇假龍記

清 趙誠之

上古之際,今達濠島以北,葛州鄉前,茫茫皆為汪洋。此處草本蔓延,民弗敢至也。皆因斯地棲宿一類生物,曰狗母蛇。為首者乃一蛇王,身長十丈,高如小丘。此物闊口利齒,四足有爪,銳如刀戟。因仗其勢大,自詡為龍種。每興風作浪于海陸,隳行舟,毀良田,厭人畜,貽害無窮!

海濱之上,有一沙洲,因有群鴉棲足,喚作烏鴉洲。其上有一土廟,供一廟神。眼見惡蛇戕害百姓而弗能止,自感形慚。某日,乃尋蛇王論理,誡其勿傷生靈。蛇王詰曰:余有足而長尾,是為蛟非蛇矣。既是蛟種,鍾靈毓秀,凌駕萬物,爾奈我何?廟神自感年弱體衰,力弗能敵,悻悻而去。

途中遙見一峰,念及其上有一大神。神威浩大,法力通天,且剛毅硬項,或可求之。及見山神,道出原委。山神矢口應允。

及見蛇王,蛇王怒目圓睜,裂口伏擊廟神。山神鐵拳疾出,堪堪擊中蛇腹。蛇王傷重逃遁,及至今南澳,嗚呼哀哉,命已休矣,化作小嶼。

廟神見蛇首雖誅,然其眾尤多,若待其長成,則蛇患無窮。因與其約法三章:其一,蛇眾壽有窮而形有制;其二,誡勿傷人畜;其三,倘經揭發則滿族誅殺。蛇眾見蛇王已斃,唯唯諾諾,敢不從命?自此以降,狗母蛇類世代長不盈尺,見人便遁,弗敢傷人矣!

白話文解說

傳說,古時候達濠島北面葛州鄉前一帶都是大海,與現在的汕頭海連成一片。那時候,那裡棲宿著一群狗母蛇。為首是一條大如小山的狗母蛇王,它牙齒尖銳,四足有爪,尾巴很長,並且生性兇狠。它自稱是龍種,時常在海面上興風作浪,損害過往船舶,並經常登岸糟蹋田園,吞食牲畜,為害一方。

這海濱有一個沙洲,因為是烏鴉聚集的地方,人們就稱它為烏鴉洲。洲上有一個土地神廟,叫“鴉洲宮”。這裡的土地公眼看惡蛇肆虐,人民遭殃,自覺失職。一日,他親自找狗母蛇王,想與之說理,勸它不要為非作歹,荼毒生靈。誰知那橫蠻的狗母蛇王卻大言不慚地說:“我是龍,不是蛇,你看我有足,又有長長的尾巴,蛇哪有呢?是龍便是萬物之尊,誰也管不了我,何況你小小一個土地。你若多嘴,不識抬舉,到時休怪我不客氣。”一番話說得土地公無言以答,自知年老力微,絕非它的對手,便無可奈何地走回廟來。

土地公路上抬頭見前面的一座大山,想起這大山上住著一位山神。這位山神有神威,又有法術,且有正義感,說不定他可以出面制服這孽蟲。於是,土地公便拄著拐杖,登上高山找到山神,說明了原委,請他出力除害。那山神聽後,便一口應允。伴隨土地公來到山下,找到狗母蛇王。那狗母蛇王一見土地公又來了,十分惱火,張口沖向土地公。山神立即一拳打了過去,打中了狗母蛇王的腹部。狗母蛇王受了傷,逃入大海,游至將近南澳的海面上,便背朝天死了,它的屍首便變成一座小嶼。

鴉洲宮土地公見大害已除,十分高興,正想與山神回宮,但一轉念,雖然狗母蛇王已死,但其種族尚多,若待其成長,人畜又不得安寧了。便想了一個辦法,馬上召集所有狗母蛇的子孫前來聽訓,對它們約法三章:其一,全族類今後只會老,不會大;其二,不準傷害人畜;其三,經人們揭發,立即滿族誅殺。狗母蛇子孫見為首的尚且不敵,早已膽戰心驚,誰敢違命!從此,狗母蛇的蛇子蛇孫便世世代代只長不過尺,且從此很馴良,碰到人,便忙向草叢或小土穴逃竄,再不會傷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