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的禮物

牛年的禮物

《牛年的禮物》是2008年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鎮琬 《牛年的禮物》是一本絕美原創剪紙圖畫書。一本圖畫書就是一座小小的美術館。現在《牛年的禮物》這套圖畫書出來了,一套四本全是剪紙作品,而且一本一個風格。這真是一種驚喜!原來,我們早就有了一座小小的剪紙美術館,而且這個小美術館裡還有四個分館。 牛年緩緩地踏著小步過來了,現在已經講故事講上癮(或者準備為自己孩子講故事、或者準備添一個牛寶寶)的媽媽們,你們的故事庫里準備好關於牛的故事了么? 在天地之初,為人類造福的《神農炎帝》原來長了個可愛的牛牛頭。他先是教人種五穀,使人不受飢餓的苦;又為人尋找草藥,嘗盡百草,“後來誤嘗斷腸草,中毒身亡上雲霄”。因為這種犧牲精神感動了我們的祖先,他的故事被保留在神話里,流傳至今。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五穀是神農的恩惠,在“春牛”(《打春牛》)里就藏滿了金黃色的穀子。打春牛是一種流傳千年的古老習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在立春那天都要參與這個熱鬧的活動。所謂“鞭起鞭落響聲脆,鞭打春牛要打碎,五穀流出好兆頭,五穀豐登好年歲”。各人把春牛碎片和穀子拿回家當吉物供著,心裡又踏實又溫暖!

又說“春牛放個屁,有點熱乎氣。”天氣熱了,放牛的娃娃就要騎上大春牛,到田野里走一走了。《娃娃放牛》里的牛娃娃那個得意:“有個放牛娃,頭上戴朵花,坐在牛背上,嘴喊駕駕駕!”“有個放牛娃,放牛到山下,牛去吃青草,他卻睡著啦!”“有個放牛娃,愛看牛打架,一看牛打架,他就笑哈哈!”

牛娃娃越長越大,老牛也為他的終身大事操心了。那便有了古老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啦!你還記得這個故事嗎?

藝術家夫妻於平、任憑用五彩斑斕的民間剪紙剪出了這些古老又有趣的故事,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謠,我相信大家都會喜歡的!這么勤勞憨厚的牛牛,它們的故事確實值得代代相傳。

編輯推薦

牛?也許你還要一愣。好久沒有想起這種憨厚老實的動物了吧!那就請看看、讀讀《牛年的禮物》這套絕美的原創剪紙圖畫書《聽媽媽講牛的故事》的圖畫書吧!

我的目光遊走於這形象生動、潤色豐厚的畫面中,有一種回歸童年的歡欣,因而我願意把這套剪紙叢書推薦給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長和老師,這是普及審美教育的需要,也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需要。——金波

只有生長在這片大地上的,如牽牛花這般平凡,但是天天花開花落,陪伴你每一天普通生活的事物、文化,才是你賴以生存的根源。—— 艾斯苔爾

小時候,我總夢想著,能去看看外婆的家鄉,那裡有:溫暖的炕頭,彩色的窗花,神奇的故事,還有外婆講故事的聲音,那濃濃的山東口音……這套剪紙圖畫書,讓我離那個夢,仿佛又近了一步。美麗的剪紙,傳統的主題,中國的味道:這是給中國媽媽和中國孩子的最好禮物。——小書房站長漪然

媒體推薦

十年:中國的味道,光陰的故事

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做圖畫書的閱讀推廣工作。接觸的作者和家長多了,每每就會聽到一種聲音,說我們自己的原創圖畫書水平如何不行,跟國外的大師作品距離多大多大等等。執著一點的媽媽們,還會跟我說,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優美的原創圖畫書。老實說,每次聽到這樣的議論和希望,我心裡總有一種五味雜陳的莫名感——看的圖畫書多了,我發現我們自家的好東西,實在是並不少的。可是我這個觀點並不容易證明,在時間的滄海桑田裡,那么多的好書,早已變得悄無聲息的沉默下去了。看著那些金子般的書,埋沒在泥沙之中不能再次閃亮,真是讓人心酸。

還好,我不是一個只知道感傷的人。心酸過後,我想得更多的是那些媽媽的希望,在圖畫書的井噴大潮之中,她們希望給孩子講我們自己的故事,講我們自己的文化,講我們自己的情懷。既然媽媽們有需求,既然我們也相信孩子們會喜歡,我想,披沙揀金,讓我們那些曾經美好的原創圖畫書再次閃亮,應該是個有價值的工 作。

第一次知道趙鎮琬這個名字,是在三年前,我聽說他主編撰文的那套《寶寶同樂園》,出版社還有一些庫存,正在慢慢的銷售中。不過那時候,我還沉浸在剛剛發現國外美麗的圖畫書海洋的興奮中,根本沒有關注《寶寶同樂園》這種聽起來有些土的童書。直到後來,同好媽媽們在網上又發現了一片新大陸:趙鎮琬主編的《幼學啟蒙》系列叢書,我才對這個名字注意起來,後來,依然是同好媽媽們,送我了一套他主編的《鼠年的禮物》,四本濃濃中國味的剪紙圖畫書。

其實,哪怕是在三年前,我都不會對中國的、鄉土的、傳統的東西,產生這么大的喜愛以及親近感,但是當你取次花叢,閱盡千帆之後,你才會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只有生長在這片大地上的,如牽牛花這般平凡,但是天天花開花落,陪伴你每一天普通生活的事物、文化,才是你賴以生存的根源。

別人的東西,好自然是很好的,只是,再好的三明治,也取代不了煎餅油條的美味啊。

這話又遠了,說回來,自從發現了原創圖畫書的瑰寶以後,我,以及很多人,都沒有斷了重新出版的念想。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很容易實現的事情,直到遇到也同樣鍾情於中國傳統的步印文化。

於是,我和步印的編輯於惠平,直接殺到趙鎮琬老師的家裡,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只知道“幼學啟蒙”,後來,越說越投機,於是,大家就又轉戰到趙老師家的地下室,去找原稿。就在塵土飛揚的地下室里,我們挖出了《牛年的禮物》(四本);《鼠年的禮物》(四本);《童謠中國》(十本);《山海經》(剪紙260幅圖)。以上除了《鼠年的禮物》曾經出版過,其餘的,都是在趙老師退休以前做好的書,但是它們都已經在地下室躺了十年,一直到今天,才有機會面世。

寫到這裡,是沒法沒有一點感慨的。十年前,北有趙鎮琬,南有蔡皋,都在為中國的原創圖畫書雕琢耕耘,但是因為市場的淡漠,他們的努力,卻總歸顯得孤單。後來蔡皋的作品在日本得了大獎(《桃花源記》),還進入了日本的國小課本,而趙鎮琬的圖書則在美國得了大獎(《紀昌學射箭》,“幼學啟蒙”的一種)。他們的書如今都成了書痴媽媽們苦苦尋找的瑰寶,當然,如果沒有步印,這些瑰寶怕不是那么容易找齊的。

趙老師是個詩人,不過卻身材高大,體格魁梧,七十歲的人了,還固執地堅持自己去地下室翻找原稿,一翻就是一上午;趙老師還酷愛講冷笑話,當他和你熟稔以後,笑話就源源不斷;趙老師渾身的哲意,當我們熱切的希望這些原稿面世的時候,他卻只是淡淡的,頗有“悠然見南山”之感——不過這也可能是被傷了心,因為在後來我們要走之前,趙老師還拿出他為奧運畫的作品,希望我們幫他帶到北京去交給有關部門(雖然最後沒有成行),還讓我拿相機給他照相,因為參加作品是要附作者照片的。這番忙碌,又不像對時世已經不在意的人了。

我大概永遠都忘不了2008年的春天了,那一天,沒有買成山東美味的大櫻桃,我們兩個小女人,拖著幾十斤重的畫稿,從山東一直帶到北京。不過,也許我們是把更美味的東西,帶到了大家的面前。

但願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即使偶爾被我們忘記,也能夠永不消失。

艾斯苔爾

於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陽光燦爛的午後

作者簡介

趙鎮琬,男,漢族,山東萊陽人。漫畫畫家,擅長漫畫,詩人,作品有《借問酒家何處有》,《詩魂》 等。出版有《山羊回家了》、《奇怪不奇怪》等。詩集《魂旅》獲山東省第二屆優秀圖書獎。

插圖作者:於平,任憑夫婦

於平,任憑夫婦,山東榮成人,生於一九六二年。任憑,山東高密人,生於一九六二年。他們長期生活在膠東半島,自幼受家鄉豐富的民間美術薰陶,使這對年輕的夫妻與民間剪紙、年畫、泥布玩具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幾年來,他們著重投身民間剪紙藝術的研究,對民間剪紙的繼承與創新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於平夫婦均認為,剪紙藝術發展至今已打破了過去那種封閉狀態下的自我欣賞之風俗習慣,而發展成為一門獨特之藝術,作為一個現代剪紙藝術家,永遠記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人,即一個人藝術不要為民間藝術所淹沒。要懂得運用自己所創造的語彙,繼而呈現出“剪紙”此種具有生命力的藝術體驗,從民族營養和時代感兩方面尋求統一,從二者複雜的關係中獨立自己。

從作品中可以領悟到他們夫婦二人所進行的探索與追求。這些作品,以內容上有表現節日氣氛的《北方正月》,有表現民俗故事的《老鼠嫁女》;大有表現各種歷史故事及傳說的剪紙人物。從形式上有十丈有餘的巨製,也有小於呎方的小品。從表現手法上有彩紙剪貼,有套彩染色。從風格上融合了夫婦二人各自之長,這些作品雖為二者之合作,但從中也可明顯看出二者的不同風格:於平的剪紙構圖飽滿,黑白對比強烈,造型粗獷有力,巨大的面孔粗細強烈對比的線條,紅、黃、藍、黑響亮的色調,使人感到有一種堅韌熱烈的生命向外洋溢;任憑的剪紙抒情純淨,真朴大方,她從山東高密剪紙和濰坊年畫中吸取營養,從中吸取了藝術的生命活力和大膽豐富的表現形式,又灌入現代人的理解與表現以及熟練的剪技,使她的作品無拘無束,天真爛漫。

他們夫婦二人的創作過程,一般都不打草稿,二人面對一張白紙,用五彩色紙作畫筆,無拘無束地進行創作,從模糊認識開始,到深思熟慮而終,有時在放有強烈的民間音符和現代音符聲中,使自己進入創作狀態,從而進到那種隨意的、自由的創作境界。於平、任憑夫婦二人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得獎,並有多幅作品被國家及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目錄

打春牛

神農炎帝

牛郎織女

娃娃放牛

後記

於平任憑致讀者

致讀者:

也許你是孩子的媽媽,也許你是孩子的爸爸;也許你還沒長大,是正在念書的小娃娃;也許你已當上了爺爺和奶奶,年紀已經過了花甲……

當你見到這本小書,或許會翻開粗略讀一下,或許已經帶回家。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對夫妻倆,他們的童年是在鄉下長大。他們懷念兒時的童謠和窗花,他們用童謠寫了這本書,又用剪紙配了圖畫。他們又寫了一則小文,把關於這本書的故事告訴大家。

童謠、剪紙和牛

於平任憑

“童謠、剪紙和牛”,這本是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在這裡卻湊在一起。因為這本書是用童謠寫的,又用剪紙配上了圖畫,而講的又是牛的故事。所以,這三者就融為一體了。

一、童謠之夢

我們的童年是在鄉下長大的,時間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聽母親說,從我們下生那天起,就開始聽童謠了。有母親唱的,有奶奶唱的,甚至全家人都會唱。那些童謠一直陪伴著我們從小到大,並且每個生長階段都有童謠。

極小的時候有吃奶謠、哄睡謠,甚至還有撒尿謠。其中的“吃奶謠”是這樣唱的:“小娃娃,要吃媽(奶),拿刀來,割給他,掛他脖上吃去吧!”雖然有些土氣,卻很有趣。

稍微長大了一點,會翻身了,母親會唱“翻身謠”。會爬了,有“爬爬謠”。會站了,有“站站謠”。會走路了,有“學步謠”。摔倒了,有“摔跤謠”等。真可謂,娃娃娃娃,童謠長大。

到了兩三歲,就開始和母親“扯大鋸”了,有時還會坐在門墩上唱那首:“小小子,坐門墩,哭哭啼啼要媳婦,要媳婦做什麼?點燈說話,吹燈作伴兒,早晨起來梳小辮。”那時的我們,穿著開襠褲,唱著童謠,逗得大人們哈哈大笑。

到了四五歲,該上幼稚園了,可那時鄉下既沒有幼稚園也沒有託兒所,只能自發地上街找幾個玩童一起玩。那時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更沒有電動玩具,只能玩幾種土裡土氣的遊戲,如捉迷藏、跳房子、踢毽子、擠牆角、騎竹馬、將媳婦等等。這些遊戲都離不開童謠,每種遊戲都伴隨著一首好聽的童謠,孩童們一邊玩一邊唱,如 “將媳婦”的童謠是這樣唱的:“小媳婦,坐花轎,坐在上面咪咪笑。鴨子吹,狗子叫,嘩啦一個閉門炮,嚇得小媳婦滿街跑。新郎官,大聲叫,我的媳婦不見了。不要哭,不要鬧,噼里啪啦放鞭炮,一二三四放下轎。”這雖然是男孩和女孩一起玩的遊戲,但我們那時正屬於“兩小無猜”的年齡。還有個“騎竹馬”的遊戲,直到長大以後,我們才知道“青梅竹馬”是因為這個遊戲而得名的。

由此可以得知,我們的童年是生活在一個童謠的世界裡,是童謠陪伴著我們長大。童謠給了我們最初的啟蒙,童謠使我們產生了很多夢想。

我們長大以後,對兒時的童謠仍很迷戀。後來就開始自編童謠,再用剪紙配上圖畫。於是就有了《鼠年的禮物》和《牛年的禮物》這樣的兩本童謠剪紙書。

二、剪紙姻緣

說起剪紙,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中國是剪紙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而真正的繁盛時期是在清代中期以後。直到現今,在鄉下民間還能見到紅紅火火的剪紙窗花。可以說,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最廣、覆蓋面最大、地域風格變化最多的一種藝術形式。

我們兩人的繪畫之路,就是從剪紙起步的。這條路的起點,是在我們鄉下的老家。

我們的老家,一個在膠東最東端的榮成,一個在膠東最西端的高密。兩地相隔千里,都是膠東著名的民間藝術之鄉,也是民間剪紙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榮成剪紙是膠東東部粗獷剪紙的代表,特別是用黑色紙剪成的剪紙,在全國都屬罕見,這種剪紙主要貼在紙斗上,與紅色一樣被視為吉祥色。高密剪紙是膠東西部纖細剪紙的代表,其風格與榮成絕然不同,高密剪紙是清一色的大紅色,且線條纖細,可與工筆線條比美。

記得很小的時候,老家每逢過年傍節,家家戶戶都要剪好多紅色的剪紙窗花貼在窗子上。那時的窗子沒有玻璃,是用半透明的窗戶紙糊在窗子上。然後把窗花貼在窗上,外面的光線一照,滿屋子都是紅彤彤的。特別是早晨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紅紅的窗花,會懶在被窩裡看上好一會,像看小電影一樣。

除了窗花,屋裡其他地方也貼著不少剪紙,有頂棚花、炕圍花,還有紙斗花和餑餑花。這些剪紙都是仰視可望,俯視可見,伸手可摸,轉身可觸,可以說是隨時隨地,到處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