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莊戶遺址

焦莊戶遺址

焦莊戶遺址是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的抗戰地道遺址。今為“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值8·15抗戰勝利65周年之際,焦莊戶地道戰遺址2010年8月10日啟動抗戰民居等修繕工程,預計用三年的時間將70畝遺址恢復至地道戰時期的模樣。第三次修繕主要集中在抗戰民居的修復上,包括一些與地道出口連線的抗戰民居和明清時期具有文物、歷史價值的“三合院”。據悉,焦莊戶遺址預計利用三年的時間,到2013年將包含民居在內的全部遺址“復原”至解放前的模樣,為人們全面展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北京的地道戰原態。目前向遊客開放的地道大約830米,下一步的修繕過程中,有關部門將對“老”地道進行探測,對符合安全條件的路段儘量進行原貌展示。“老”地道比修繕過的地道矮,遊人可以體會貓腰爬地道的感受。
焦莊戶地道焦莊戶地道

簡介

焦莊戶地道焦莊戶地道

焦莊戶遺址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龍灣屯鎮,距北京60公里。該遺址於1964年秋始建紀念館,定名為“焦莊戶民兵鬥爭室陳列室”,1979年被北京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莊戶村在戰爭年代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焦莊戶遺址始於1943年春天村民在同國內外敵人展開戰鬥時而挖的地道,最初只是挖了幾個隱蔽的洞,洞裡只能藏一兩個人或存放一些糧食物品,一旦被敵人發現,就只能束手就擒。為了長期同敵人進行鬥爭,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把單個隱蔽洞連線起來,在地道內生活和戰鬥。到1946年,全村總計挖掘地道23里長,村內縱橫交錯並與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鬥型地道網。順義縣人民政府於1947年10月授予焦莊戶“人民第一堡壘”錦旗。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莊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地人進行英勇鬥爭的歷史畫面。

焦莊戶遺址焦莊戶遺址

諮詢電話: 010-60461328,010-60461906
開放時間:8:00-18:30
門票:免費

遊覽內容:

參觀地道遺址

村里共挖了23華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鬥型地道網。現在供觀眾參觀的地道戰遺址還保留著650多米,地道內有休息室和指揮所,又單人掩體、陷阱、碾盤和廟台暗堡等戰鬥設施,還有水缸、炕洞、牆櫃、鍋台、豬圈、驢槽等較隱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樓。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莊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地人進行英勇鬥爭的歷史畫面。

地道是這裡的主要參觀對象,全長23華里,目前修復了660多米,並修復了當年民兵用以望和戰鬥的五層大炮樓。地道內有單人掩體、翻板、會議室、指揮部、望射擊孔、物資存入處等設施,其中,通向各戶炕洞、鍋台、豬圈、驢槽、牆櫃等處的出入口的設計最是巧妙絕倫

焦莊戶遺址焦莊戶遺址

看地道戰電影

通過電影,再現當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武工隊、民兵游擊隊及廣大抗日民眾英勇抗日,利用地道、地雷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機智鬥爭的場面。

聽抗日時期兒童團員講戰鬥歷史

以另一種方式再現當年老紅軍的機智勇敢,同時,可以通過對當時當事人的詢問,更加真實的了解當時戰爭的慘烈,以第一人稱體驗當年八路軍所體驗過的一切。

吃“抗日飯”

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和蘋果。

路線

乘車路線:
東直門長途車站乘開往焦莊戶的直達車。

駕車路線:

駕車可從三元橋上京順路到順義,往東行駛4公里後 有一叉道口(豐伯道口),右拐半小時左右即到。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將在每周一、二閉館兩天。每周三到每周日8:30-16:00開放。從北京市內前往焦莊戶,可在東直門外乘坐934路直達。

由於該景點是免費的,需要電話提前預約,參觀時帶有效證件(身份件或其他可證明身份的證件)。

革命文物

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為後人留下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在展館內收藏了許多革命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的各種工具、
民兵使用過的各種步槍、手槍、地雷、手雷、土槍、土炮、紅纓槍、鉤桿子、大刀;
當年民眾支前使用過的紡車、鼓風機、織布機、水缸及各種農具;
衛生所使用的藥箱、部隊首長使用的檔案袋、照相機等。

焦莊戶遺址焦莊戶遺址

 

歷史故事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據地的道溝地道戰,是這種形式的前身,但當時還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敵展館內
人大掃蕩以後,鬥爭環境異常殘酷。為了便於我軍民堅持平原對敵鬥爭,黨根據幾年來開展道溝地道戰的經驗,在廣大平原地區領導軍民進一步開展了地道戰。初期的地道主要是為了我地方幹部隱蔽鬥爭,在一些黨員或“堡壘戶”的住宅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雖然這種地道在反“掃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靈活,一旦被敵人發覺,沒法躲避。為了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就逐漸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兩層,或修兩個洞口,或把兩個洞連線挖通。這樣,雖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它只能作為臨時藏身躲險的處所。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曾費盡心機,採用尋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進行破壞。但是,黨領導民眾不斷改進地道,使其更加完善。為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除對民眾進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還把洞口巧妙地隱蔽起來,用牆壁、鍋、水井、土炕做掩護;為使敵人不敢進入洞內,在洞口修築陷阱、埋設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內挖掘縱橫交錯的“棋盤路”;為了防止敵人用水、火、毒破壞地道,還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或者將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細、並且設有直通村外的突圍口。這樣,地道便成了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壘。

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蕩”鬥爭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駐靈壽的日偽軍200多人包圍了正定縣高平村。拂曉,敵人開始進攻,民眾已進入地道,民兵游擊組、爆炸組利用地道工事監視敵人。當敵人進入地雷陣時,先後兩次拉響4枚地雷,炸死20多個鬼子,敵人嚇得在街上亂跑,又接連響了9個地雷,加上手榴彈和冷槍,打得敵人亂跑亂竄,防不勝防。至中午,敵人傷亡40多人,狼狽逃回據點。1945年4月1日,敵人約一個團的兵力向清苑縣冉莊進攻,冉莊民眾依靠地道擊斃敵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敵人三個團的兵力進犯,擊斃團長以下40人,打得敵人不敢再來進犯。地道戰是平原人民對敵鬥爭的偉大創舉,在河北平原抗日鬥爭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地道戰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近代抗日戰爭中被我們的先輩發揮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的來躲避倭寇的掃蕩直至後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於殲敵.當然具我所知不僅僅我們在而二戰是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倭奴也曾用來抵禦過美軍對倭國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期間,對美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在後來的美越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禦外敵.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遊覽圖焦莊戶地道戰遺址遊覽圖

相關影視:.演員表:朱龍廣LongguangZhu.....高傳寶王炳彧BingyuWang.....高老忠張勇手YongshouZhang.....趙平原劉秀傑XiujieLiu.....林霞劉江JiangLiu.....湯丙會(偽軍司令)

《地道戰》主要講的是1942到1944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蕩”。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鬥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冀中人民們那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著日本鬼子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他們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仍然英勇奮戰,趕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麼促使他們這樣步調統一、攜手並肩地進行戰鬥,是我們的民族魂——愛國情。愛國是我們永恆的主題。《地道戰》中所給予我們的精神要永記於心《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